男性的僧人「不一定是和尚」

趣味切入

坊間常流傳著一些與「和尚」有關的話語,例如「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打完齋唔要和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等俗語;亦有「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寓言故事,也有「和尚打傘──無髮(法)無天」的歇後語,可以想見「和尚」二字早已深人中國人民生活之中。但是,「和尚」一詞在以上這些文句之中所隱含的意思都是指「男性的出家人」。其實這可以算是中國人對佛教中人一個天大的誤會﹗


原意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upādhyāya一字而來,有親教師、依學、大眾之師等等之意。而且,和尚是受戒者之師表,故華嚴、天臺、淨土等宗皆稱為「戒和尚」,後世沿用為弟子對師父之尊稱。因此,在近世佛教之中,對於「和尚」的廣義理解為﹕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又或者是有堪為人師的資格,才能被稱為「和尚」,而不是任何人都能被稱為「和尚」的。

然而,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有資格的女性出家眾也可以稱為「和尚」,但一般都會稱為「和尚尼」或「尼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和尚」這詞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資格

在佛教的戒律制度之中有規定,出家之後,受了「具足戒」或稱「比丘(尼)戒」十年或以上才可作「和尚」。

初出家的男性,叫做「沙彌」(意譯作「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又初出家的女性則被稱呼為「沙彌尼」。當「沙彌」年滿二十歲,則可受「具足戒」或稱「比丘戒」而成「比丘」。「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化眾生。但有某些中國人誤傳「比丘」的意思為「德比孔丘」,那也真是一個頗美麗的誤會。而女性的成年出家人受了「具足戒」或稱「比丘尼戒」之後,則被稱為「比丘尼」。

另外,受了「具足戒」的五年之內(女眾六年內),不得為人師。若五年之後(女眾六年後),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範師」,梵語叫做「阿闍梨」(ācārya),受人依止,教人習誦。當到了受戒十年之後,則可作親教師(即「和尚」);到了二十年之後,就被稱為「上座」;到了受戒五十年以上,則被尊為「長老」。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