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由「無知」、「覺知」到知「無」

圖:網上圖片

在信息萬變的網路世代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收風」,唯恐落後,更怕被人認為自己「無料到」、「無知」。手機上的各項提示不斷彈出,電郵箱滿瀉到趕不及刪除。不少人患上信息饑渴症,但又無法消化排山倒海的資訊,令人分身乏術:在食飯時看手機,看手機時開車,開車時沉思,沉思時想休息,休息時又睡不著⋯⋯

日理萬機好累,會使人麻木,但是如果我們「不知不覺」又可能會錯失良機或缺乏決策的能力。其實要「先知先覺」不但要培養對表象的觀察力,還要明白人與事情背後的道理。如果能明理就能舉一反三。古語有云一葉知秋,見微知著。唐代無盡藏比丘尼的禪偈是這樣寫的: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沒有一葉知秋的洞察力呢?不少傳統都有解釋「定」、「專注」和「智慧」如何相附相成。《六祖壇經》云: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1]

在《大學》中亦有提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由「定」中可以悟「得」世界萬物運作的道理。當然正如衍空法師所解,對人與事的外在的觀察是我們照見的對境,但是道理是内在的法則,只能通過理解悟入。譬如花開花落大家可以從觀察所見,但是緣起性空的法則就不是一般人都能夠深切悟入。其實除了禪定以外,念佛亦是修習定慧的法門,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不只是往生浄土的法門,更能積累現世功德智慧,留芳百世的因緣: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士農工商之職業,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心靈,精於本業。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功勳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2]

簡言而之,我們通過修習收攝心的心識的運作才能專注。心不散亂才能不被外界的紛擾影響,將複雜的事情抽絲剝繭,按步就班、按緩急輕重去處事,才能真正當家作主。更重要的是明白因緣和合的關鍵,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不會揠苗助長、殺雞取卵。明海法師早前在香港大學講解「趙州無字襌」時總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道理。世間學問講求有知有見地,而歷代禪師卻能在「無」字上用功。或許關鍵不在於「狗子有佛性也無?」的有無對錯,而是在於對佛性「不知」的疑情,修道人在「無」字上參,亦是在「不知」上安住念念相繼。其他的妄念都放下,不為未來「憂」心、不追「悔」過去、不怨恨得失。現代社會講求多、大、快、計度,手機上的電腦晶片已是一台小小的超級電腦,以驚人速度提取、處理和儲存海量的數據。但是人的智慧和慈悲潛力更巨大、更有待開發。如果我們能明心見性,可以悟入一花一世間的見地,超越時空的局限!


[1]《六祖壇經・定慧品》

[2]《印光文鈔續編卷下・阜寧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