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聯合會旗下四間屬會小學:佛教慈敬學校、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佛教中華康山學校及佛教黃焯菴小學,聯合推動「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試驗計劃」,目的為優化校本特色項目之發展,並結合外界資源,積極與不同專業機構協作。佛門網現為四間學校作一系列報道,透過校長、老師、學生的分享,讓讀者對四校的教學和佛化教育理念有進一步認識。
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正包括在其中。解脫生死,乃佛教重要思想;佛教亦鼓勵我們多談生死、思考生死。在香港,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多年前已將佛化教育融入生死教育中,透過佛教教義,鼓勵學生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思考生死。從早年「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嘗試,李淑儀校長與負責推行生死教育的王少芬主任,為我們分享學校這些年來所遇到的難題和挑戰。他們如何將生命教育成功「活化」,讓學生有興趣接觸生死這沉重課題?
教大支援 開展生死教育
「起初,我們也曾猶疑應否推行生死教育,一來這確是沉重課題,二來中國傳統社會對死亡較避忌。惟我們一致認為,教導學生認識『生死』,是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要一環!」2012至13學年,學校獲香港教育大學支援,參加了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的「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開始試推生死教育。後來在2014至15學年再參與他們的「融入全球倫理於學校教育」計劃,王主任發現教大一套「從死思生」教案,十分適合他們學校需要,遂以教案作為試行生命教育的校本課程。
討論社會事例 從生活認識生死
那一年,石硤尾邨美映樓發生大爆炸,一名消防員在救災期間不幸殉職。「事件成為全城話題,我們亦跟學生在生死教育課堂上閱讀這宗新聞,讓他們明白到消防員不是白白犧牲。」從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認識生死,正是學校早期推行生死教育的大方向。「老師還會跟學生一起默哀,為殉職消防員唸往生咒,讓他們打從心底裏,尊敬消防員捨己救人的情操。」
「遊四門」體驗 創作生老病死繪本
李校長與王主任坦言,要在學校推行生死教育,必須不斷深化、改良,才能切合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採訪當天,學校正為五年級學生舉行「遊四門」體驗活動,在室內操場放置「生、老、病、死」四個展覽壁報板,學生仿傚悉達多太子親歷遊四門,透過圖片及老師的講解,讓他們對人生這四苦加深認識。
完成活動後,負責老師還會指導學生各自選擇「生、老、病、死」一個主題,親自設計繪本,相比起單純以文字寫下感想,可謂更具趣味性,亦能發揮他們的創意。王主任盛讚學生們的作品,往往給她帶來意料之外驚喜。「有同學以不同天氣來表達自己對生、老、病死的心情,極具意像化。」
話劇教學 邀著名劇團合作
繪本以外,學校還積極引入話劇體驗教學。三年前,適逢香港話劇團推展《活著真好》生命教育劇場,學校當時邀請戲團到來演出,作為該年度生死教育主題的引子。此外,中英劇團亦曾為學生提供戲劇教育的支援,協助學生演出「生命循環」佛誕劇。李校長和王主任不約而同表示,參與的學生十分喜歡這類學習活動,亦令他們對生死教育課題留有更深刻印象。
是次採訪,我們也特別邀請郭家熙、曾雪嵐、焦世銘及黃藍四位學生,分享他們對生、老、病、死的體會:
校長的「十六字」盼願⋯⋯
多年來推展生死教育,李校長衷心盼願望學生能有這十六字體會:「生要感恩、老而不廢、祛病延年,死有盼望」。生要感恩,就是希望小朋友學會珍惜生命,亦要感恩父母、考順父母。老而不廢,代表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學校特別安排區內長者教授學生製作酵素,這是很有意義的活動。老人家的寶貴經驗能傳承至新一代,讓智慧延續下去。」祛病延年,如何做到健康少病痛呢?「多做運動、多吃素、保持正念。」死有盼望,讓學生明白因果業報,如何影響來世。「祈願我們未來也能生在三善道。」
李校長與王主任感恩,多年來推展生死教育,已漸看見成果:「我們由小一追蹤至小六,既做問卷,也跟學生訪談,發現他們的態度變得更積極、堅毅。證明生死教育,有助培養學生正面、向善的人生觀!」未來,學校會繼續深化生死教育、嘗試不同可能,並將他們的教學心得分享給其他學校,讓更多學生,以至家長也能受惠。
系列其他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