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系列3──死亡品質之重要

依《瑜伽師地論》卷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所載,眾生有不同的死亡情景,這些資料為佛門之所以重視臨終教育/臨終關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對所有有情眾生而言,其「瀕臨死亡時的身心狀態」對於來生去處,甚至能否得生淨土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


死亡情景的類別


1. 善心死

甚麼是「善心死」?就是當人將要命終之時,因為某些助緣,令他自行回憶這一生所熏習/修行的善法,或是由旁人提醒、幫助他回憶。由於這樣的因緣,在臨終之時這些善念便在心中生起,先形成明顯的心念,再漸漸變成細微之心念。 而且,作善者的神識在臨命終時,如從暗處趣向光明,「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隨著這樣的善心念,因而往生善道。


2. 不善心死

甚麼是「不善心死」?就是臨終時,眾生因為習氣或業力等因緣影響之下,自行回憶他這一生中所慣犯的一連串惡業,或者是由旁人提醒、幫助他回憶。由於這樣的因緣,臨終之時「貪」、「瞋」等不善法便在心中生起明顯的念頭,這些心念於後來會漸轉細微……

而且,臨終起惡念者,會先「見亂色相」。其臨終之惡念,便成為這一位眾生趣向惡道的主要動力。


死亡情景對死亡品質及來生去處之影響

《瑜伽師地論》卷一載﹕

「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逼迫於身。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當中指出眾生懷抱善心(或是放下、或是慈悲等)而死的時候,是「安樂而死」,臨終時沒有重大的痛苦逼迫身心;反之,懷抱惡心而死的時候,是「苦惱而死」,會有極重痛苦逼迫身心。此外,善心死者會看見不亂的景象,但不善心死者卻會看見紛亂的景象。

由此可知,眾生臨終時的心念決定了他的「死亡品質」與下期生命的去向。「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這一段描述讓我們明白,面對死亡未必一定是恐怖,而且,眾生離世時也可以是因為生起善念或憶念以往所修習過的善法,而有安樂和愉悅的感覺。那麼,死亡經驗的安樂或苦惱,其關鍵繫於有情個體臨終之際心念的善惡差別。這亦是「生死教育」之要點,讓我們學習如何於一生之中常常修習善法,藉此在臨終時得遇善知識,教導我們回憶起善法、生起善念,以期得生善處,甚或得生淨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