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可以有一個很遠大的方向──曾德平從藝術生命悟到生命藝術

為提升香港人的精神生活,香港佛法中心同學會主辦了一個題為「心如工畫師」的藝術講座。從三月十一日到五月六日,一連八個星期六在香港佛法中心舉行。

四月一日的第四個講座,我們邀請到前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曾德平先生為我們道出他個人藝術生命的轉變。在講座正式開始前,曾德平首先向出席者展示他親手做的藝術品,當中有兩具蒜頭燈和一個意大利包,利用後者,他即時演出了一場行為藝術──切麵包。

大家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那美味的面包,一邊聽曾德平點出他是次的講題──藝術:圓滿人生的一個方式。看著那張只有一個圓圈的照片,是曾德平以《金剛經》中的其中一個句號,作為他學佛後,為其前度藝術生命畫上的一個句號。吊詭的是,他不但沒有離開藝術,且在生活每一個細節,與周邊眾生面對面地連繫得更緊密。句號,既是一個句子或段落的完結,也可以是另一個句子或段落的開始。

從年青時修讀藝術開始,到教書、社運、學佛、耕田、學習唐卡和花道,讓曾德平在不同階段經歷了不同行為上的改變、思想與觀念的發展,以至近年潛心於心識的轉化。他不斷對藝術如何與生命結合的反思,讓我們看到藝術家在亂世中,如何實在地關切當今人類共同面對的外在環境與內在心靈的污染。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份,故此人類的活動也是自然的一部份;藝術是人類的一項文化活動,故此藝術也是自然的一部份。可是,現代人花了約一百年的時間,看似把物質生活提升得越來越豐盛、舒適,內心卻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如:人習慣了飲用紙包、膠瓶等飲品,卻沒有想到當中添加了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還有飲用後那紙盒、膠瓶、膠管去了哪兒?又如:室內溫度與室外明顯不同,是因為有了空調,卻沒有想到過程中瞞騙了身體對溫度的自然適應能力,空調對外在環境釋放了本不應有的熱能,令室外空氣更熱,加強了人對空調依賴的惡性循環。又如:很多藝術家喜愛在美術館、畫廊中展示其藝術作品,收藏家則樂於把有形的藝術品珍藏於家中或辦公室一角,雙方都忘記了如何讓藝術與人類的活動及大自然結合。

在不斷反思的發展中,曾德平認為藝術的精神性,展現於人內在自然力量的開發,邁向真善美。都市人物質生活的表面改善,讓他們割裂於石屎森林與大自然森林之間。現代人,分不出需要和想要,不願正視很多不該有的現象,是因為在追求安逸生活中,忘記了人自然力量的內涵是真善美。人因自我心、自大心,走錯了方向,只知不斷想要更多,而不必要地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製造無數不必要的污染和垃圾。這一切,緣於心靈的污染,人內在自然力量的埋藏。以佛經中筏喻之故事來了解現代人的盲點,人在利用物質(筏)提升了生活素質後,卻忘記了提升物質生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精神生活(過河),讓所付出的努力得以呈現人自身存在的尊嚴以及其最高價值。

曾德平在福智學習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快十年了,這個學習影響了他的下半生。從福智的創辦人日常老和尚,以至近年學習唐卡和花道的老師,讓他透過學習不同的清淨傳承,深深了解到,生命是可以有一個很遠大的方向,人可以從這些學習中看到生命的真相,讓生命變得越來越美好,最後成為一個圓滿的人,活出圓滿的人生。

曾德平所繪畫的大鵬金翅鳥唐卡
曾德平所繪畫的大鵬金翅鳥唐卡

學習繪畫唐卡,讓曾德平發現與學習西洋畫很不一樣。學習西洋畫時,在白紙上怎麼畫也可以,只要能表達自己的情感便可,而學習唐卡,圖案與顏色配搭都有規定,準確度要求很高,過程與他從前任性地自把自為很不一樣。曾德平強調繪畫唐卡的過程中,得益最大是自己,透過這自利的過程,最終目的是要看畫的人也得益。他在插花時的體會是,如只注意花,而非在自己精神的提升上,就如同忘了要過河,而只顧揹負著木筏,有如攝影者只專注在不斷追求器材之提升,或只為見到大展覽中有自己的作品和名字,而忘記提升心靈、提升生命。

曾德平及其老師的花道作品
曾德平及其老師的花道作品

曾德平藉介紹《射藝中之禪》一書,帶出在學佛過程中,禪修的重要階段和意義。人通過學佛,繼而修習禪(觀)後,明白世界真相是甚麼,從理論到實踐,最後達到一個圓滿人生的境地。書中作者是一德國哲學家,希望透過射藝去學習禪的精神,其學習可粗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透過練習觀呼吸去不用力拉弓。這實是在禪修中,練習放下雜亂無章的妄想之最初階段;第二階段:學習等待那適當時機的來臨,箭自然會自己射出,適當時機出現的條件,是技巧純熟,不用刻意放箭。在禪修中,是等待那一刻不用概念思維,而直觀緣起無自性等諸法實相;第三階段:學習不用望靶,而能射中靶心,真正的靶心,乃為射者之心,在禪修中,是悟後起修的最後而又重要的階段,即如何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以無我之心去展現智慧與慈悲、自利利他雙結合的行事待人態度。

在答問中,有人問:如何找到一個好老師,如何知道自己跟的是一個好老師?經論中都有詳述好老師的標準,然而,要找到好老師,首先要培育弟子相,要注意到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否用一個很了不起的態度去看老師。如果,心是這樣,是不會找到好老師的。然後,要發心,希求遇上一個好老師,老師就會出現。其實老師一直都在,但因以往以自我心的行事習慣驅使,總覺得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而不需要聽任何人的指導。要明白,一個目中無人的人,是不會看到在身邊的好老師。修行,是修改自己的行事習慣,要聽老師的話,讓老師糾正自己,這才叫修行。

在淨化心靈和轉化心識的過程中,曾德平的體會是:無論你在藝術上在多大的成就,要改一個生活上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然而,要淨化心靈,必需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這都是現代人非常需要學習的。在兩小時的分享中,曾德平一直以喜悅而又平和的語調,細說他從藝術生命走到生命藝術的心路歷程,讓我們看到有一種精神或情操,人是離不開的。離開了,人會因沒有了那給與他存在意義的內在力量,而變得狂躁失常。這一種精神或情操,可稱之為宗教、信仰或藝術。三者不可劃分,三者輪轉,迂迴增上,其最高境界,即為佛教之無我境界──涅槃。

文:Anita Chang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