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電影──淺談中觀破因緣品

如果想學懂佛法,首先要明白世間的虛幻,然後覺醒自己思想常犯顛倒,才會改為追隨佛法去修正自己的身、口、意,進而減少煩惱,並不斷增長智慧和慈悲,直至得到解脫,最後成佛。

對於世間的虛幻,大部份人都不以為然,執之為實。不知生命有些地方就如一齣電影,同樣在每一秒都由不同的東西組成:每格獨立的菲林投射在同一個空間(螢光幕),產生了浮光掠影的人物,在我們眼前呼吸和生活。他們就變成有七情六慾,有悲歡離合,我們往往覺得那是一群「相同」又「實在」的人物在不斷成長或變化,不知是一格接一格共萬多呎各自獨立的菲林(生命則有相續的屬性)組成的幻象。看完戲後,或者大家都知道電影是假,會慨嘆戲中人生如夢,但往往當局者迷,沒有多少人會覺察到「真實的」自己也是虛幻無常、眾緣和合。

佛教「空」的概念,就是指出世間萬物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佛教「空」的概念,就是指出世間萬物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佛教「空」的概念,就是指出世間萬物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1],一如螢光幕上的影像,存在既非永恆,亦非實在,每一格的菲林代表那一瞬間有使現象可以出現的充足條件,而這些條件是不斷變化,有時新舊交替,有時好像主客倒置,有時好像天理不昭,其實一切皆依因果,只是我們能力有限,未能掌握足夠的資料(三世因果)去理解現象的來龍去脈,也可能未有足夠的能力去完全如願地改變世事的生住異滅,所以佛說:「緣起甚深。」

中觀最大的貢獻,就是破除世人(包括佛教小乘)顛倒的思想及因此錯誤想法而產生的種種戲論。
中觀最大的貢獻,就是破除世人(包括佛教小乘)顛倒的思想及因此錯誤想法而產生的種種戲論。

中觀最大的貢獻,就是破除世人(包括佛教小乘)顛倒的思想及因此錯誤想法而產生的種種戲論。明慧法師在其《中觀論頌選釋》[2]認為「此種破法不同小乘人之破法。[那]是以因果破邪見、以正因果破邪因果。中觀的破法則在於一法不立。」

「在真實性中,世間所有一切,祇有文字、語言,無真實性。」

「破者,並非是消滅它。若云消滅,即是有物。此是要用自己直覺,領會其空理才得。若說由因緣生法,所以是空,此為小乘的說法。必須說明因緣皆無性,因緣亦不可得,才是根本空,[那]就毫無執著,所以稱之為『中』。」

「『中』者,任向那一方面設想、計算,皆無有可得。」

法師其後再強調:

「佛但說空,而不承認有一個空在,[否則],則此空即是有,故連空亦空。」[3]

世人最常見的顛倒是以為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事物可以執「常」和執「有」,亦因此而產生貪、嗔、癡種種煩惱:追求喜好的東西,得到後,想得到多些,又怕失去它,想永遠擁有它。法師指出「佛亦不能常住、常在。[…]佛亦是因緣而生。[…]常即是無因有果,本來而有。」[4]「諸法因無自性,故非從自生、他生,而是從因緣生。」[5]

「因」為本質、直接、親;「緣」為屬性、間接、疏。大小乘共通的看法是緣有四種,分別是因緣、次第緣、緣緣和増上緣。

法師以飯為例,生動地解釋了因緣和次第緣。

「飯以米為因,以水、火、人工、器皿等為緣,此謂之因緣。」[6]

「起初先要洗米,然後放入器皿中,再置於爐上,起火。此等謂之次第緣。」[7]

至於緣緣,法師以大小、長短、師徒為例:

「緣緣為相因法,即大以小為緣,小以大為緣;長以短為緣,短以長為緣;師父以徒弟為緣,徒弟亦以師父為緣。[…]未有徒弟不能稱為師父,未有師父亦不能稱為徒弟。[…]故稱之為緣緣。」[8]兩者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互相依靠為緣。

増上緣最為廣泛。「全世界都是飯的増上緣,但凡地、水、火、風、種子、穀芽,牽連附帶有關係的都是増上緣。」「橫看者因果相連,縱看者因果相續,[…]每事每物都可稱増上緣。」[9]

龍樹菩薩表示此四緣無實性。不可求其第一因,否則落於邪見。甚至有「宗教家便想出大自在天、萬物主、大梵天、真性、無極等觀念,此皆追求第一因的結果,由此入於常見,陷於無因有果的見解中。」[10]

法師叮嚀大家:「破因緣法並非不需要因緣生法之意,祇不過叫我們不要執著有實因實緣在世間。[…]皆是俗諦,皆屬因緣性,即無自性;既無自性,就是空[,…] 故才有受用。」[11]「由於因緣皆空無自性,故能隨修行而改變,由此而達致覺悟解脫。」[12]


[1]金剛經》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 釋明慧:中觀論頌選釋 (香港:明珠佛學社佛學叢書3,1996年初版) p.3-p6

[3] 同書,p.49

[4] 同書,p.24

[5] 同書,p.29

[6] 同書,p.30

[7] 同上

[8] 同書,p.31

[9] 同書,p.31

[10] 同書,p.32

[11] 同書,p.34

[12] 同書,p.52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