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平常心?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我們不時會聽到這些安慰別人的說話,諸如:用平常心面對吧!用平常心來處理(事情)吧!我們也許還會用相同的話來安慰或勸勉別人,不知不覺變成了口頭禪。但是,歸根究底,「平常心」究竟所指的是甚麼?反過來說,「不平常」的心又是甚麼?

舉個極端的例子,有人身罹絕症,陷於絕望之境,這個時候有人給他贈上一句:用平常心面對吧!此話的真諦究竟為何?說者說此話時包含了甚麼思想內容?聽者又該如何去實踐此話的真諦?

一般來講,平常心就是在面對一切事情皆能採取處之泰然的態度。內心保持平靜,不動聲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順其自然,情緒不受外物所牽動,讓心境時刻保持輕鬆自在。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它的思想層次卻有所不同。聖嚴法師說:

「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不變,到處一樣。佛經裏還有一個名詞叫「無常」,它是從一般的平常之中見到了無常,知道了無常以後再回到現實的平常;要在超越之後回歸平常,這個常與無常就是「平等不二」。(聖嚴法師:《動靜皆自在》)

正所謂「世事無常」,世間一切現象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環境在變,我們自己也在不斷變化,思緒萬千,沒有一刻是靜止下來的。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要那麼執著,應當掌握無常的事實,適應無常的現象,在無常中看到永恆的存在,從而超越「常」與「無常」,把「常」與「無常」看作是同一樣的東西,這就是佛經裏所講的「不二」。因此,聖嚴法師又說:

「不二」才是真正的平常,它是平等的、平衡的、永遠普遍的。

我們雖然不能夠一下子從凡夫所講的平常心,一路到達佛果層次的平常心,但是如果我們在觀念上能夠認識並且接受這個理論,那麼我們即使遇到了世相的衝擊,不管是好是壞,都能夠以平常心來面對、接受,同時平安度過,便是能夠全身而退,也能夠心平氣和的修行方法;能夠心平氣和,就能不計得失,那便是真正的智者。(聖嚴法師:《動靜皆自在》)

這就是佛教裏所說的「平常心是道」了。此話其實出自唐代禪宗洪州宗祖師馬祖道一的一則開示。馬祖道一主張道不用修,或者說任心為修。「平常心是道」可以說是他在佛學思想與實踐上的總綱領。有一次,馬祖對弟子作出開示,他說: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馬祖道一主張「道不用修」,因為「平常心是道」。這是甚麼意思呢?雖然「道」不用修就能得到,但我們絕對不能污染它!甚麼是污染呢?就是有「生死心」,即樂生懼死的分別心;有「造作心」,即是有意向的心;有「趣向心」,即是有希求的心,這些心就是污染,就是障礙。修道就是在安頓這些心,此外就沒有其他的「道」可求了。

而甚麼又是「平常心」呢?那就是沒有造作之心。除此之外,還沒有是非之心,沒有取捨之心,沒有斷滅與恒常兩種極端的心,也沒有凡夫與聖者的分別心。把以上這些分別心統統都止息,就是馬祖道一所講的「平常心」了。而達到了「平常心」,就是「道」。

所以,平常心就是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根本心,如行、住、坐、臥等起居動作,以及待人接物的一切日常行事,都在「道」中。生活中處處皆是禪機,我們把心放到「平常」,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造作,沒有造作之心,即是沒有刻意去做甚麼的心,那麼,一切就會變得很簡單。眾生的心大多是不平常得心,都是萬般造作,千般計較,百般需索,為此苦惱得不得安眠,以至煩惱重重,不得自在。

「平常心」是一種心境,不受任何環境變化而生喜樂憂愁;平常心也是一種境界,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恰如六祖惠能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1 評論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Helen

近期我內心有好多煩惱明白什麼叫平常心幫我查閱平常心意思就發現到佛門網原來係聖言法師好多法寶再來好感恩我睇完之後個心平靜咗好多我會依照職業法師所說如何達到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