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外面的世界?禪修時如何體會本來面目? ——《楞嚴禪心》讀後感(三)

(續上期)

有一次筆者做千人禪修義工,曾和一位中途前往洗手間後在場外等待適當時段再入場的信眾閒聊。他提出疑惑:「法師剛才教導大眾禪修時用心不用腦,我真不知有何分別?更不知心如何操作。」

今天坐禪,我也起了疑問:「如何體會本來面目?是否如果醒法師在《楞嚴禪心》書中所言:與佛性或真心運作便是?更確切一點是覺察真心如何運作?」

法師多處強調修行要先認識真心的特質和妄心的顛倒,尤其前者那不生不滅,具有見聞覺知功能的特點;後者則是生滅無常、念念不接的虛妄現象而已。

他指出:「凡夫的經驗世界,習慣以身體做為參考點,透過眼睛向外看,認為一切現象,是在眼外、身外、心外。」[1]

如果生命是一次旅程,我們便像一部行駛中的車。大家會否和筆者一樣曾誤以為外面的世界是指車外的世界?忘記了車身(我們的身體)亦屬外面的世界?這和禪修又有甚麼關係?

根據筆者的經驗,如果以為身外才是我們面對的世界;坐禪時,往往偏重身體五官的感受,追求種種喜歡或奇異的現象,難於做到如法師的建議:「我們要從著相返回不動的心性。」[2]

坐禪的目標之一是明心見性,即是體會心的運作,而要接近心,先要分清現象和真心。

法師表示「能產生相、感知相的,稱為心、性,森羅萬象的種種現象,統稱為相。相,可展開為色、聲、香、味、觸、法。[…]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感官所接觸到的種種現象。」[3]一般人難於做到如開悟者一樣「沒有能所分別,也就是沒有東西跟你『作對』。每個當下,只要有一個我,看到另一個對象,就是『作對』。」

他以打坐時腿痛為例,問:「(我們)是想辦法讓腿不痛,還是消除腿痛與心的界線?多數人以消除腿痛為目標,究竟來講,應以『不作對』為目標。」[4]不論能讓腿不痛,坐得安穩,抑或是可以久坐,感覺很舒服、很寧靜,他指出兩者還是處於「作對」,而「作對與不作對是修行的一大分野, 一個是有東西做為對象,一個是沒有東西做為對象;方向不同,所努力的目標和操作方式完全不一樣。」[5]

至於,如何練習不作對?法師教導可從止觀著手,先收心。第一步是把散亂心收到一個所緣境,取代所有的妄念,那包括呼吸、語言、畫面、聲音、感受、想法等,只要有生滅,就是妄念。[6]如是念佛,就收回到佛號上,也可以收回到身體的動作和感覺。總之,清楚放鬆、全身放鬆去做每一件事。[7]他在後文完整地補充修習止觀的方法:「有了止的基礎,再觀現象的特質,發現種種現象的生滅無常性,稱為觀無常、無我,其結果就是證空慧。」[8]

法師強調:「若真修行,每個當下的身、口、意行為,都要與佛法的知見相應。」他提醒我們光靠定力是不夠的,還得與三輪體空的空慧結合,以定慧等持為目標,這是另一層次的觀、照、提。不論悟後起修,或者未悟,都需從正知見來轉化顛倒見形成的業力,才可與開悟者同見同行。[9]

筆者從文中理解:正如不作對是配合佛法所講的無我,要有此知見,才會在坐禪時做到無能所,另外,如法師所言[10],不會與日常生活脫節,不會想要遠離人群,不覺得與人互動很煩――呼應大乘菩薩智慧和慈悲並重的精神。


[1] 釋果醒:《楞嚴禪心》(法鼓文化,台灣台北),30頁。

[2] 同書,47頁。

[3] 同書,48頁。

[4] 同書,52頁。

[5] 同書,54頁。

[6] 同書,66頁。

[7] 同書,53至54頁。

[8] 同書,65頁。

[9] 同書,66頁。

[10] 同書,52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