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惡口會帶來甚麼因緣果報?佛陀以這個故事開示⋯⋯

圖:Pixabay
圖:Pixabay

造口業會帶來甚麼惡果?《賢愚經》中,佛陀以這個故事開示。

經中記載,有一天,佛陀行經羅閱祇耆闍崛山時,看到城邊有一池污水,充滿了糞穢。原來國民常常將垃圾棄在水塘。塘中還有一條大蟲,看起來像是有四條足的蛇,牠長年累月在污水裏游走,受苦無量,無法出離。

佛陀問眾弟子:「你們知道牠的宿世因緣果報嗎?」

眾比丘都答道:「不知道。」

佛陀說:「你們要仔細聽了:過去有一佛名為『毘婆尸』,在世間教化圓滿後,便示現涅槃。其時有十萬比丘在一處山上靜修梵行,那裏萬木萌發,綠樹蔥蔥,還有清涼的流泉浴池,十分舒適。他們在這裏精進修行,不少都證得了初果須陀洹,乃至四果阿羅漢。

「那時候,有五百位商人聚集在一起,計劃到大海航行。經過此山時,看到眾比丘精進修行,深感欽佩,便想要供養他們。眾商人前往拜訪,請求接受供養,剛好那時候已有其他施主,每天都請求僧眾接受供養,卻一直未能如願以償。眾商人見狀,便向眾比丘辭別:『如果我們平安歸來,必定會再次來訪,供養諸位比丘。』

「他們出海後獲得了大量珍寶,平安回來。他們再次拜訪諸比丘,以最珍貴的寶物供養,作為飲食之資。僧眾接受了,並交給了僧人摩摩帝保管。

「當食物快要吃光時,僧眾便找摩摩帝拿取。怎知他說:『這是商人送給我的,為甚麼你們來索取呢?』

「僧人回應:『這是施主供養我們,交給你保管的物品。』

「摩摩帝怒道:『你們這群吃屎之眾!它們都是我的,你們怎麼來拿取!』

「僧眾見他惡意罵人,便散去了。由於摩摩帝犯了口業,命終後墮阿鼻獄,身體墮於沸屎之中,歷經九十二劫,才得以出離。」

佛陀續說:「過去有一尸棄佛,也曾經帶著諸位弟子路過此坑,述說大蟲昔日所造的因緣。後來的隨葉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和迦葉佛,也曾帶領弟子到這裏,開示箇中的因緣。至今第七位佛,也就是我釋迦牟尼,今天亦帶你們來這裏,了解大蟲的宿世因緣。過去的諸佛,都曾經在此坑旁邊,向弟子述說犯口業的因果。」

眾比丘聽後,都心驚毛竪,互相勉勵彼此慎護身口意業。

佛教中的語善業

印順導師開示,在佛教中,語善業有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 、「不綺語」。「不妄語」是不說虛妄不實的言語,「不兩舌」是不存破壞他人和好的動機,東家說西,西家說東,搬弄是非;「不惡口」是不說令人難堪的語言,如呵罵、冷嘲熱諷、尖酸刻薄的批評、惡意攻擊等;而「不綺語」是不說無意義的話語,如情歌艷曲、引誘人去做盜竊等事,或天南地北,言不及義等。以上種種,都是讓人類和樂共處的根本德行。[1]

佛陀有三十二相好莊嚴,其中一相為「梵音聲」,說法音聲能夠遍傳十方國土,就是做到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所感得的果德。如果我們遠離四種口過,以真誠心待人處世,不但可得人信賴、尊重,未來更能夠感得清淨梵音聲。[2]

反之,如果犯了惡口業,便會受三惡道之苦。

如何持守清淨的口業?

要持守清淨口業,除了消極的戒除四種口過之外,更要積極的隨喜讚歎,並在合時宜的因緣下,自心中湧出真誠的愛語。如此修持,便能廣結善緣,並讓身邊的人充滿歡喜。普廣精舍住持見憨法師開示,言語是心念的反射,心念不同時,所說的話也隨之不同。因此,清淨的口業要從內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捨,所說的話便是慈悲喜捨。[3]

見憨法師說,清淨口業的方法很多,「例如在行住坐臥中,口念一句佛號或持咒,取代喜說是非、八卦、綺語的習慣,且誦念佛號及持咒,感得的即是清淨的法界。」

法師認為,如果要養成口業清淨的習慣,便要時時反省檢討:「每天在睡前回想自己這一天說了那些話,是否犯了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的過失?是否真心讚歎別人?說話的目的及動機,是否都是為了利益大眾?」如此反省檢討,會讓我們在下一次說話時,提高覺察,注意講話的內容是否適時、適地、適人。這除了令口業清淨,也使人際關係更和諧。[4]


延伸閱讀:
感恩的話要說出來──如何透過正念和非暴力溝通建立親密關係?

非暴力溝通與化解衝突系列之一:幾乎任何一種衝突,都可以用非暴力溝通化解。我們應該這樣做⋯⋯


[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2] 《中台山月刊》72期〈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口業之過失與功德〉
[3] 見憨法師《發自心中的愛語》
[4] 同上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