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有否為愛人(父母、子女或伴侶)付出時間?
有□ 沒有□ 不肯定□
2. 你有否為愛人保持自己(心靈上的)清新美麗?
有□ 沒有□ 不肯定□
3. 你有否聆聽自己心中的痛苦?
有□ 沒有□ 不肯定□
4. 你有否聆聽愛人心中的痛苦?
有□ 沒有□ 不肯定□
5. 你有否平息痛苦的方法?
有□ 沒有□ 不肯定□
6. 你有否重建構通、帶來和諧的方法?
有□ 沒有□ 不肯定□
7. 你有否培養喜悅幸福、平安滿足的方法?
有□ 沒有□ 不肯定□
嗨!先別離開本頁,這些並非哄你作奢侈消費的廣告問卷,而是一行禪師引導你正念消費的反思問題!
2013年5月27日,一行禪師於紅磡香港體育館作公開講座,期間向觀眾提出了以上問題。
照顧內心的受傷小孩
禪師開示,人們都追求快樂,但卻事與願違,皆因只向外追求,而沒有照顧「心內的受傷小孩」,我們太忙碌,沒有時間回頭看他;即使有時間看他,也會手足無措。
筆者覺得這個「心內的受傷小孩」的比喻,十分貼切。即使我們在社會上表現如何成熟、卓越,其實一切行動都是為了避苦求樂。就此目標而言,成人跟小孩子並沒有分別。不過,現實中太多煩惱,令我們與快樂失之交臂,內心更累積了許多痛苦、抑鬱。我們不懂得如何處理,就像小孩般無助,期待著母親溫柔的撫慰;同時四出尋覓,抓緊具像可見的物質,天真地幻想可以從中紓解痛苦,但結果還是失望地繼續追尋……
因為理解 所以快樂
一行禪師教導現場觀眾,真正的幸福之道是正念,並舉出五種正念修習:
一、尊重生命、愛護眾生。若我們正念呼吸,覺察每一下出息、入息,則能聽到自己內心的痛苦,藉此了解父母、祖先乃至社會、國家的痛苦。因為正念,所以理解痛苦;因為理解痛苦,所以慈悲、寬恕;因為慈悲,所以帶來療癒、轉化。
慈悲是快樂的重要元素。心無慈悲者,由於無法與其他人建立聯繫,故經常感到孤單,不可能快樂。
二、辨別真正的幸福。有些人以為快樂來自金錢、名譽、權力、性、感官欲樂,但仔細觀察即可發現許多人用有上述種種,卻深受痛苦;沒有太多物質享受的,卻更快樂。因為後者理解其他人的苦樂、對其他人有慈愛之心。
三、真愛。人們都知道有愛才會快樂,但不一定懂得如何去愛,可能越愛而越令對方受苦。真愛須具備四個元素:慈、悲、喜、捨,而且必須先理解對方,才能適當地去愛。
好好地聽 好好地說
四、慈悲傾聽及愛語。慈悲十分重要,而大乘中觀音菩薩即以慈悲傾聽眾生痛苦而聞名。當我們以正念稱唸觀音菩薩的聖號,身心回到當下,即能停止遊思妄想,釋放身體的緊張,減輕痛苦,理解和慈悲滲透入心。最初唸誦時,聆聽自己的苦;接著,明白其他人的苦;最後,把這種理解推展至世界每一處。
以正念覺察、擁抱痛苦,幾分鐘後,痛苦會慢慢減輕。因為了解自己的痛苦,所以明白別人的痛苦;明白別人的痛苦,便不會埋怨或憎恨別人,反而激發出慈悲心,希望幫助別人。
光是聆聽對方的煩惱,已能大大減輕其痛苦。若能以愛語向對方表達關心和愛護,更能重建構通,引發奇蹟出現。現實中有很多成功例子。
慈悲傾聽及愛語,是效法觀音菩薩的修行,其先決條件是正念和理解。
正念消費
五、正念消費。一行禪師舉出佛經所載的「四食」(詳見〈吃出快樂:一行禪師教你「識食」〉),「四食」包括身體上及精神上的四種食糧。
禪師指出,有人以為擁有越多便越快樂,每日都去大量購物,但卻仍然不快樂。人不懂得處理內心的痛苦、孤單、空虛、絕望,為了忘記或逃避它們,因此汲汲於購物、喝酒、服藥,或者追看電視、雜誌、網頁。
酒藥固然不是健康食糧,購物與內心快樂無直接關係,而現今社會傳媒充斥著忿怒等負面訊息,亦應該避免「進食」。此外,有人會經常在心中重溫過去的痛苦片段,這也是無益的食糧,應該嘗試走出過去、樂活當下。
至於身體上的食糧,禪師特別提醒,吃肉時應該想到為了生產肉食而造成大量污染,為開闢飼養場地而砍伐大量樹木;地球上數以百萬計的人餓死,我們卻把穀物用作釀酒……我們就像佛經上的一個比喻:吃自己兒子的血肉以活命。據說只要減低人類所需的酒肉量一半,將足以拯救地球。再者,動物被屠宰時的恐懼、忿怒、絕望,都烙印在其每一個細胞中,將之吃進身體,對自己當然無益處。
吸進來 呼出去
正念呼吸,易知易行,效果卻可能遠超想像。講座開始前,梅村一眾法師帶領過萬名現場觀眾唱詠佛曲〈吸進來 呼出去〉,並引導大家按照歌詞內容修習,覺知一呼一吸,觀想自己像蓮花、像水滴、像高山、像大地;心境平靜,就能映照出真實人生。
無論當晚有否身處講座現場,何時何地我們都可以跟著歌詞修習,身心合一,享受當下:
吸進來 呼出去
吸進來 呼出去
好似盛開 一朵蓮花
我清涼 如一滴露
一如高山 屹立不移
像大地 一般穩厚
我自在 我放下 我自在
吸進來 呼出去
吸進來 呼出去
我是淨水 反照著
甚麼是真 甚麼是實
在我覺得 心裡深處
空間滿溢 在其中
我自在 我放下 我自在
除了正念呼吸,還可以正念步行。一行禪師道,過去已過,未來未至,只有當下一刻真正存在。把心帶回身,安住當下,才是真正的活著。每一刻都到達此時此地、每一步都接觸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中獲得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