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甚麼修三福的求生淨土者要住入蓮胎,而不得花開見佛?

圖:網上圖片

就淨土法門而言,阿彌陀佛是「能度」的佛,我們是「所度」的眾生

《觀經》的三輩九品文講佛弟子修三福求生淨土,但為甚麼全部都是「胎生」,而且蓮華敷開,也有遲疾之別?按《無量壽經》胎生文所言,胎生者皆因「疑惑佛智」所致,為甚麼修三福求生淨土者被指為「疑惑佛智」?淨土行人怎樣才算是「明信佛智」,蓮華「化生」呢?

上文所述,「三福」是世福、戒福、行福,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不是往生正因),如法藏菩薩 (阿彌陀佛前身)「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並迴施所成就功德給法界眾生,最後成為「能度」的佛。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起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顯然法藏菩薩是為了十方眾生往生其淨土而成佛。如今他既已成為「能度」的阿彌陀佛,是「安樂能人」,所謂「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因此,善導大師明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淨土法門的念佛往生人之角色是「所度」者,是彌陀救度的對象,是故釋尊在《無量壽經》勸三輩弟子「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在《觀經》勸九品凡夫「持無量壽佛名」,在《阿彌陀經》勸念佛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散善之機、欲求生淨土者,必須辨定「三心正因,念佛正行」

然而,有些散善之機、欲求生淨土者,不依釋尊在淨土三經的教誨,堅持以自力心修三福或其他法門,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呢?就淨土法門來説,姑勿論他們知與不知,信與不信,受與不受,從佛那邊來看,皆是「疑惑佛智」,「不了佛智」,因此縱然他們得生,皆是含華未出!

不過,話分兩頭,若他們不是欲求生淨土,繼續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堅持以自力心修「聖道門」行菩薩道,三福當然是正因,九品是正行,所謂「三祗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因為三福是三世一切諸佛的淨業正因,但他們欲修「淨土門」求生淨土,則另有其正因和正行矣!

其實,「聖道門」和「淨土門」都是為了住不退轉,究竟成佛,龍樹菩薩依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判「淨土門」為「易行道」,餘門皆是「難行道」,因為兩者的目的和方法都不同。聖道門的目的是斷惑證真,方法是三學六度;淨土門的目的是往生淨土,方法是專稱佛名。

按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三輩九品文所立「十一料簡」言,以「三福正因,九品正行」求生淨土的佛弟子,必須辨定「三心正因,念佛正行」。三心是往生正因,念佛是往生正行。三福不是往生正因,九品不是往生正行;若不一心迴願,不可得生!縱然得生,含華未岀。

三心是安心法,將自心安住在佛心;盡捨我虛妄識心,全歸佛真實願心

「三心」是甚麽?《觀經》云:「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指出「就行立信」,「三心」是安心法,令行者提起正念,安心念佛。正,是正直、不迂迴,是正確、無差誤。

釋尊在《觀經》上品上生文說「三心」正因的利益--即便往生、必生彼國,盡顯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光明智相及威神力;卻在下輩生文說「念佛」正行的方法 – 稱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盡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主動、平等、無條件救度一切善惡凡夫。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彼佛者,阿彌陀佛也;身口意三業所修,皆是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盡捨我虛妄識心,全歸佛真實願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前者是機深信,後者是法深信,所謂「機法兩種決定深信」,是入淨土門的第一步。

「三者迴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迴向發願心。」佛弟子必須將過去世及現世自作,教他人作,隨喜他作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迴願往生。言「南無阿彌陀佛」者,即「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亦具迴向發願之義!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釋尊説「即便、必生」等字眼,十分震撼,令人眼前一亮!「即便」,是當下,不隔時,不待臨終,所謂「平生業成」,具足往生所需一切資糧、功德、行願等,不用夾雜餘佛和餘行來插助;還有「必生」,若非佛願力成就,豈能説百分百保證、必定得生淨土呢?

極樂世界是彌陀願力所成就、圓滿功德莊嚴的報土,為我等十方世界眾生之所建造,是自然如意境界,皆可心念事成。食衣住行育樂,日用所需萬物,皆可隨心所欲,應念而來,隨意而去。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一旦往生,必得成佛。

淨土法門是成佛之法,是世間難信、難說之法,唯佛能知、能説,我等凡夫針對六根本煩惱的「慢、疑、見」,應如是聞、如是信,不得有疑;不應以凡夫情見測度佛智,不生憍慢心,應謙卑柔和,生慚愧心;應如是受,迴心願生,如實專稱佛名,方能與佛接軌,契合佛心,花開見佛。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