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甚麼佛陀說「出家學道,發露廣大」?到底怎樣才是出家呢?出家的意義何在?慧瑩法師與我們談「出家須知」(上)

編按:此開示乃慧瑩法師在1987年8月7日講於慈航淨院,由何翠萍筆錄。原文刊於2007年第4季《妙華會訊》,佛門網獲妙華佛學會授權轉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者所加。

整個身心都要奉獻給三寶

今天我為大家講講出家的問題。出家的意義我們都應該知道,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為何出家,出家以後,對於自己有何要求,應怎樣督促自己,鞭策自己上進,這些問題,所有出家人都應知道。而這幾個問題,都有相關性,我不須逐一來講。至於講到開示,我實在是不敢當,我現在只是引用四阿含經裏的幾段經文,來勉勵自己,勉勵大家。

《中阿含經》其中一篇《迦絺那經》說:「居家塵勞之至,出家學道,發露廣大,我今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修諸梵行,我寧捨小財物,及多財物,捨小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娑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居家很狹窄,總有一個範圍,在這範圍裏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被這些親屬牽引著,束縛著,令人生起種種煩惱障礙,只有出家學道,才能把眷屬的障礙和煩惱的障礙消除,這樣就能「發露廣大」,因為出家的範圍很廣大,不再念念想著眷屬,不再念念想著財物,我們要解脫,就要遠離一切障礙,行菩薩道就要普利一切眾生,就如四宏誓願所說:「眾生無邊誓願度。」

迦絺那尊者說:在家人好像被一把鎖鎖住一樣,想精進修梵行也做不到,不可以盡有生之年修梵行。所以,我寧願捨棄所有財物,離開所有眷屬,剃度出家學道。剃光頭表示一種破斧沉舟的精神,也表示一種很肯決的心志。袈裟衣是染色衣,出家人不會像在家人那樣穿鮮明雪白或彩色的衣服。「至信」表明迦絺那尊者對於佛法僧三寶以及對於戒,有很真誠很堅固的信心,相信佛已經圓滿一切功德,相信佛所證的真理,是可以究竟徹底令我們得解脫,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相信阿羅漢或菩薩僧,是有大功德,可以做我們的模範,做我們的導師,相信佛所設立的戒律,能令我們轉凡成聖,轉惡為善,轉染成淨。我們只要捨家去學道,也能得到佛法僧一樣的功德。捨棄束縛自己的家庭眷屬去學道,就是「無家學道」,這是最好的學道條件,比在家學道優勝很多。所謂學道是學甚麼呢?是學解脫,學清淨,學遠離煩惱,學證涅槃。

以上這段經文,講出了出家的意義,就是要放棄世俗人所愛念的據點。世俗人所愛念的據點,歸納起來不出兩種,一種是親屬,我的父母,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的妻子,我的兒女,我的親戚,我所多到不得了,被這些親屬的我所束縛著。另一種是財物,我的房舍,我的田地,我的財產,我的金錢,我的股票,總覺得財物越多越好。在家人所愛的據點,出了家就要放棄。

我們中國人,不像印度和緬甸的出家人,叫一些中國人修行學佛出家,很多人會說:「等我存多點錢才出家。」這同迦絺那尊者所放棄的據點似乎不配合,並且有所相違。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不過,環境不同,地方不同,時間不同,也很難說。但最少我們要知道,我們一發心出家,就應該立一個志願,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三寶。這樣,就要捨棄一切眷屬的束縛,就算是父母兒女最親的眷屬,都不應當作是自己的眷屬,而應當作是一般普通大眾,所有的眷屬,都變成社會大眾,如果父母兒女供養我們,我們也要把他們當作是一般施主那樣看待,我們要精進修行來報答他們,不是不用報答。

台灣年青的出家人,部分是由父母供養的,他們心裏總想著:在家時,是父母供養我,現在我出了家,父母供養我也是應分的,我沒有受其他施主的供養。於是,他們就不會精進修行,不知報答施主的恩德,這就失了出家的意義。

香港的出家人則反過來會想辦法增加收入,供養自己的親屬,令自己的親屬有好的享受,自己就覺得很有面子,很光榮。這樣也是失了出家的意義,出家與在家就變成無所分別。

有的人也許會說:「難道父母有病也不管嗎?自己的親屬有困難也不管嗎?」我們不是這個意思。對其他人我們都講慈悲,何況是自己的親屬呢?如果自己的親屬真的有困難,我們可以慈悲救濟,但不是把他當作是我的親屬而特別用心去救濟,應把他當作普通的眾生那樣去救濟。用這樣的觀念去做事,才不會受家族觀念的束縛,才具備出家的意義。

我們出了家,不但要把財物奉獻給三寶,連自己整個身心都要奉獻給三寶,奉獻給一切眾生,否則就不叫出家。

有的人可能會問我:「你奉獻了沒有?你有沒有財物?如果你有財物,為何不全部奉獻?」我不敢說我沒有財物,但我的觀念上是把身心財物全部奉獻了。佛制時出家人不坐車,是托缽乞食。現在由於地方性、時間性所限,我不可以托缽乞食,外出時也需要錢坐車坐船。我現在用錢很節儉,而且,觀念上我是向三寶借來用,因此不敢奢侈,不敢浪費。一旦我去世,所剩的一切都全部奉獻三寶,奉獻眾生。現在,最低限度我的觀念上不執著,放棄了執著心。

我們出家的時候,要捨棄一切財物,不存任何的執著心,才能體悟這個世間的無常,體悟無我的真諦,同時,由無我而做到無私,不再執著有我,也不執著有我所,知道世間沒有東西屬於我所有,親屬不是我所,財物也不是我所,一切都是無我無我所,就無所執著,無所依戀。於是就從無我、空之中發起大悲心,發菩提心去利濟眾生,然後期望達到行菩薩道究竟成佛的目的。這就是「出家學道,發露廣大」的意義。

怎樣才是出家呢?

第二,我引用《長阿含經》:「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眾生,無所侵擾,虛心靜默,唯道是務。」

怎樣才是出家呢?出家就是要調伏我們的心意。因為一般世俗人的心意,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非常散亂,隨時都會生起煩惱,隨時都會生起貪瞋癡。我們既然出了家,就不許可再妄想紛飛,不許可心猿意馬,不許可隨便起貪瞋癡煩惱,所以,要調伏我們的心意。調即調順,就像馴獸師那樣調順降伏那些野象野馬。因為我們未得無生法忍,未得自由自在,所以要用調伏的工夫來降伏我們的心猿意馬,降伏我們的煩惱。只有這樣,才可以「永離塵垢」,永遠離開煩惱障礙。雖然小乘人不像大乘菩薩那樣發大菩提心,但他們也有慈悲心來培養眾生,來作眾生的福田,利益眾生,他們絕不會侵擾損害眾生。

同時,出家人要虛心靜默。我們剛出家的時候,就像剛出生的嬰兒,甚麼都不懂,甚麼都要學。那些長老,或年長的出家人,他們所學的佛法比我們多,我們就要虛心向他們學習。如果你不虛心,就會貢高我慢,即使你做錯了,別人也不會指正你,結果是你自己吃虧。一般人如果想學習想進步,就一定要虛心,出家人更加要虛心,因為我們初出家時,甚麼都不懂,需要別人的指導,所以,一定要虛心才會有進步。

另外,我們還要「靜默」。外道和世俗人,見到佛弟子,往往不是讚嘆他們地位高學問好,而是讚嘆他們諸根寂定。靜默就是代表諸根寂定,不只是口沉默寡言,連眼、耳、鼻、舌、身、意諸根都靜默,很安定,很安詳,不會多動,這是出家人的本色。

出家人無欲無求,甚麼都不在乎,甚麼都不希求,只是專一地去做一件事,就是「唯道是務」,唯有向道,唯有向解脫向涅槃,唯有修戒修定修慧,是出家人唯一的工作。

這段經文,顯示了出家主要在於發出離心,要出離煩惱,出離三界,出離一切人所愛染的。世俗人可以發增上生心,希望有進步,希望明年比今年進步,希望來生的福德比今生好,這是人天乘所發的心。我們出家人,學大乘的就講發菩提心。但無論大小乘,出家人都要發出離心,要離煩惱出三界,放棄一切財物眷屬,如果不發出離心,我們就不可以受用到出家的好處。

你們不是為了解脫而出家的嗎?

第三,我再引用《雜阿含經》:「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缽,家家乞食,如被禁咒。所以然者,為求勝義故,為度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究竟苦邊故,諸善男子,汝不為王賊所使,非負債人,不為恐怖,不為失命而出家,正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汝等不為此而出家耶?」

佛教誡當時的比丘:出家的人,是要「卑下活命」,要持缽乞食,要把頭髮剃除。世俗人很注重頭髮的裝飾,有頭髮才可以裝飾,沒有頭髮就不能裝飾,無論是做官或是做其他職業,無論是男是女,把頭髮裝飾好,就代表他的身分地位。但出家人把頭髮剃光,就不可以裝飾了,不需要把時間花在打扮上。佛制時,每個出家人都是三衣一缽,不可以有四件衣,不可以有兩只缽。釋迦牟尼佛以前是太子,他有很多兄弟都是皇子,還有一些王官大臣,後來跟隨他出家,他們也一樣在僧團中過簡樸的生活。當時的比丘,每天上午拿著缽在俗家人的門外,靜默地站著,如果他們對三寶有信心,願意種福田,他們自然會在適當的時候,拿著食物,恭恭敬敬地跪著供養出家人。而出家人不可以因為某家富有就去那家乞食,或某家是我的親人,就去某家乞食,一定要依著次序去乞食,最多只可受七家的供養。如果一家的供養已足夠,就可以不再乞,但如果當天乞了七家仍未夠,即使挨餓,也不能再去乞食。這就是「卑下活命」。就算出家前是皇子或大官,有權有勢,有地位,有財富,有錦衣美食,但出了家就要全部放棄,就要這樣生活。

他們放棄榮華富貴,過著簡樸的生活,好像被人念了禁咒,被人咒到傻了一樣。印度人很喜歡念咒,醫病要念咒,捉蛇要念咒,害人也要念咒。「禁咒」即是被人害。他們有大好家庭不去享受,卻到處去乞食,到底是為了甚麼?他們是為了求勝義,也即是為了求涅槃求解脫的緣故,為了度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以不惜犧牲一切世俗的享受。

如果我們不盡形壽來修諸梵行,被眷屬財物牽制著,就沒法子放下一切專心修行,就沒法子度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現在的世間人,都未能免除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等種種憂悲苦惱,確實是苦海無邊,只有放下一切來修行斷煩惱,破我執,斷無明,才可解脫生死,超出三界,才可以永度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盡了苦的邊際,就可以登彼岸。

中國古代的人,如果犯了法,欠了債,出了家就沒事了。但佛制時的出家人,很多都不是被國王所逼害而出家,也不是因為犯了法而出家,不是為了避債而出家,不是為了避免恐怖的事情而出家,不是為了保存性命而出家,而是為了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出家。

佛對比丘說:你們不是為了解脫而出家的嗎?既然是為了解脫而出家,就要精進修行,要無所罣礙,把甚麼都放下。

這段經文點明了出家是為了甚麼,而且說得非常明白。

第四,我再引用《雜阿含經》,經中有一婆羅門問阿難:「阿難,汝何故於瞿曇所出家?」「瞿曇」是指釋迦佛的姓,釋迦是族名。釋迦佛有三十二相,阿難尊者有三十一相,他的相貌非常英俊,差不多有佛那麼圓滿,他非常聰明,很令人歡喜,又是比丘中最年輕最英俊的,所以那個婆羅門看見他跟佛出家,就覺得很可惜,也覺得很奇怪。阿難簡單地回答:「為斷故。」婆羅門復問:「斷何等?」阿難回答說:「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

貪欲、瞋恚、愚癡是三毒,也是根本煩惱,如果斷了三毒,就可以破無明,斷除一切煩惱,就可以了生死,得解脫。我們出家剃頭不是為了貪圖涼快,不是為了別人叫我們師父,而是為了斷貪瞋癡。

從以上的幾節經文,我們可以體會到出家的作用,主要是要破除世人的自私心和狹隘性。世俗人因為被自己的家和自己的親族束縛著,要牽掛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等等,他們一定有自私心和狹隘性。而出家就全部捨棄,放棄了世人所執著的自私性和狹隘性,放棄了自我,放棄了家庭,放棄了親族,放棄了一切財物,放棄了名聞利祿,把一切都放下了。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