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何要啟建法會道場?「楞嚴壇」的前世今生原來是這樣的⋯⋯志蓮淨苑水陸法會後記

香港志蓮淨苑每年十二月下旬均會舉行「水陸普度大齋法會」,簡稱「水陸法會」。法會分「內壇」和「外壇」。「外壇」有「淨土壇」、「法華壇」、「諸經壇」、「楞嚴壇」等,與會者在各「壇場」內諷誦各部經典。剛過去的水陸法會在新一波疫情高峰期來臨前順利舉行,筆者有幸參與外壇的楞嚴壇。憶起明代傳燈法師(1554-1628)亦曾為啟建楞嚴壇,四處奔走,籌募經費,歷時五年的苦心。此文略述傳燈法師建壇的緣起及明代楞嚴壇的具體規格。

何謂壇?為何要啟建法會道場?[1]

「壇」本義是高台,古代多用於祭祀、會盟、拜將等。[2]佛教「壇場」是指講經説法之「法壇」,又可以指密教修行者作法修行之處所。[3]

為何佛陀在世,乃至歷代祖師幾千年來一代傳一代地建立道場?法會是滙集眾生學習佛法的地方。佛陀建立道場是藉著成就他人的願力為出發點,目的是度眾生,希望能夠令眾生得道,成就他們生起菩提種子。這個種子潛藏種子在我們心裏,要培養才可以令其開花結果,得成佛道。所以,建立道場是為了安頓眾生,有機會從聞思修中聽聞佛法,繼而思惟及修學佛法。

「陸法會是修法界普供的道場,讓眾生在黑暗中得見光明,令其生起大歡喜心、大順和心,引發其潛藏菩提種子。外壇的楞嚴壇設在念佛堂內,由八位法師帶領誦讀《楞嚴經》,當中亦可參與大殿的佛前上供儀式。儀軌可以助道,在面對無解的狀況,虔誠地懺悔禮拜,隨文入觀,生起對儀軌的探究了解,透過教理的理解而能善解。

《楞嚴經》及楞嚴壇的緣起

《楞嚴經》[4]是一部立足於如來藏心,依「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修證原理與方法,作為修行基礎的經典。自唐代般剌密帝譯出後,備受中國華嚴宗、天台宗及禪宗推崇;迄至民國,估計已超過一百四十種注疏。經中開首講述阿難與摩登伽女有宿世因緣恩愛習氣,誤墮婬女陷阱。佛陀指出其犯錯的根本原因是:「一切魔事必托六塵而發」。由於阿難攀緣聲、色、香、味、觸、法等六境,而產生虚妄不實的六識;若不攀外境,即使天魔亦不能擾亂。近代諦閑法師《揚州福緣寺經期開講上堂法語》一偈,便是引用經中所說的法理,指出眾生舉心動念,源於根塵:

「六根無實性,幻妄徒稱名。龜毛原非質,兔角本無形。

舉心成妄識,息念絕迷情。欲知真面目,須聽佛頂經。」

《楞嚴經》及《法華經》是諦閑法師講述最多的佛經。末句「須聽佛頂經」,是不忘勸告信眾多參閱《楞嚴經》。

幽溪傳燈法師啟建楞嚴壇的事跡

明代中興天台宗的幽溪傳燈法師在高明寺常宣講《楞嚴經》,故高明寺大殿懸有「高明楞嚴講寺」的扁額。根據《幽溪別志》記述,傳燈法師教授禪修的方法,是依據《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法師有感楞嚴壇雖然記載在經文中,但中土未聞有建,即使有建,只剩下遺跡,故發心建壇:

「萬曆庚戌(1610)建大禪堂,因隨眾坐禪習耳根圓通,於蒲團上發弘誓願,若我於此一生能以法門相應,則戮力募化建檀嚴壇,集眾熏修,果於此時有少分得處。乃於壬子年(1612) 同法孫受教往蘇州摹化,爐鏡幢幡聖像等類。 山中壇殿則先於正月初七日竪造。至甲寅夏(1614)蘇州北禪寺請余講《法華經》,一夏至秋,而群施畢,就至乙卯年(1615)仲春望月壇完。」[5]

從這段記載中,可略窺明代天台宗的情況及傳燈法師教法:一、重視《法華經》及《楞嚴經》;二、著重禪修及觀音信仰;三、在定中發願建檀嚴壇時得感應;四、籌募爐、鏡、幢幡、聖像等經費,是透過講經法會時由大眾的施予;五、在蘇州北禪寺《法華經》講期由夏至秋長達三個月;六、建壇籌備歷時五年之久。

楞嚴壇的具體規格

經中佛陀教授消除宿世魔業的方法,須具:四種戒律儀,身心無犯,安立道場,持咒護念。其中行道的方法是先建立楞嚴壇道場,再誦一百零八遍楞嚴咒。

經中卷七講述建造壇場的具體規格:先取雪山大力白牛糞,混以十種細羅為粉,鋪塗場地;再建方圓丈六的八角壇,壇心放置蓮華及缽,缽中盛放露水及花葉,以八圓鏡圍繞。鏡外以十六蓮華、十六香鑪,莊嚴壇室,外遍懸幡華,七日中,至誠禮佛誦咒。

傳燈法師建造壇場的具體規格,以黃土取代牛糞:

「先在黃土起五尺壇場,舉高三尺,再建方圓丈六為八角形,上取大雷峰,五尺以下黃土色……中混以十香為泥用建壇場。」

莊嚴壇場的蓮花、鉢、八大鏡、十六香鑪等的擺設與經中相若,除了加上大白傘蓋置於枰棋。大白傘蓋有迴轉、遮止的意思,有把一切不如意的事迴遮的功效:

「場地中安一大蓮花,花中安鉢,鉢盛八月露水,水安隨時所有花葉,蓮花之外繞以八大鏡,鏡外安十六香爐,花爐之外則羅列種種供養,壇置枰棋為大白傘蓋。懸以八大鏡與壇鏡重重相對,中則加懸大圓鏡枰,上懸以五色花幡,壇屋三方懸掛聖像。」[6]

與《楞嚴經》有關的詩句

歷代不少詩人墨客愛將《楞嚴經》題材及內容寫入詩句中。例如,宋代詩人王安石(1021-1086)曾寫下《和詩贈女》詩:

「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花。」

詩中「楞嚴」是泛指佛教使人開悟的經典,不是單指《楞嚴經》,但已反映此經在宋代佛教的地位。明末清初詩人錢謙益(1582-1664)曾著《楞嚴蒙鈔》解釋《楞嚴經》,注疏到卷十,當中有雞鳴比喻,寫下《丙申春就醫秦淮寓丁家水閣絕句》七言絕詩:

「後夜繙經燭穗低,首楞第十重開題,數聲喔喔江天曉,紅藥階前舊養雞。」

雞鳴報曉比喻修行的階段,經過昏夜後漸看到天亮的光明。

珍惜因緣,延續傳承

無論古今,啟建法會道場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是憑藉著歷代祖師接引大眾的願力,和不畏艱辛的毅力,才可一代一代的延續傳承下去。從幽溪傳燈法師建壇的過程,更加深我們感受到這份利益眾生的願力和毅力。世事無常,疫情下不是每場法會可以實體舉行,人的生命更不是自己可以掌握;今日我們有幸能參與志蓮淨苑水陸法會,因緣殊勝,誠懇的真心,也會成為覺悟之心。希望各位珍惜每場法會因緣,共沾法喜,功不唐捐。

延伸閱讀:

禪的修行正道——《楞嚴禪心》讀後感(一)


[1] 節錄志蓮淨苑宏勳法師開示。

[2] 《說文》:「壇,祭場也。」

[3] 《佛光大辭典》

[4] 全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第二十三冊,1987年版

[5] 《幽溪別志》 第103-104頁

[6] 《幽溪別志》 第105-106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