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為何渡己必先渡人?

面對捐錢救災之請,有些人會說自己沒有足夠能力,

所以暫時不會捐錢,然後說等到賺夠錢之時,自然會捐錢救災。

但觀察下去便會看到,這些人生活依然沒有改變:

零食照吃,新衫照買,的士照坐等。

真的令人感到有些失望。

這些人依據佛教的道理來說,其修行也是先修小乘,

自渡之後,才能修大乘廣渡他人。

故此,有人說:若自己未做好,何以渡人?若自己生活條件不足夠,何能有餘錢賑災?

如何回應如此之「偉論」?

*********************************************

原本捐不捐錢助人,此乃各人自行發心之決定。

若本著佛教慈悲之心,受到感動,則可發心捐款,

不論多寡,也算是盡了一番心意。

若是無心,則誰也勉強不了,就算是敷衍應酬了,其實捐了款也不算尊貴。

現在的問題是:到底在什麽情形之下才有資格捐錢助人?

是否真的自己有了足夠能力,才能捐助?

若不捐助,則表示自己能力不足?

如何才算是能力充足?

多寡才算是生活足夠?


多有多捐,少有少獻

其實,人要捐款救人,則什麽情況之下亦可捐,不論生活現況如何。

布施一元、兩元支持賣旗籌款,此又何須等到有足夠的生活儲備?

根本無所謂能力充足或生活足夠的問題。

多有多捐,少有少獻,好過無布施。

人的欲望無窮,但有些欲望可暫時止息,

例如吃零食之習慣、坐的士之方便、買新衫之興趣,

還有其他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之欲望,

減少一兩次消費,

並不危害個人之生存。

將省下來之錢,用以賑災救人,有何不可?

誰能阻擋?

若有阻擋,則只是自己找藉口,只是自己無心而已!不必砌辭狡辯。

有些佛教徒也以先修小乘為藉口,由此大條道理而不理他人,

不助別人,卻說自己先修好自己,才有能力幫人,

故此視芸芸衆生如無物。

如此恰當嗎?當然不!


通過渡他來増強自渡

若要自渡,則亦需要渡人。

修行需「自渡」與「他渡」同時進行,

「自渡」與「他渡」互動:通過渡他來増強自渡,

自渡強化了之後,則更能渡他。

自渡與渡他在無窮之辯證歷程之中互相影響而層層升進,

往更高更圓滿的境界。


能否純粹自渡而達圓滿境界?

不可!

圓滿境界是無我的,不自私的,不自我的。

若一開始,目光只落在自身身上,人不能從自我之空間超脫出來,

此只是自我自私地自修,如此自私,如何能修至圓滿?

此乃在原則上說不通的。

若只是自我自渡,此則不是圓滿境界,

人不單是自我自渡,而同時需要渡他。

由渡他來提升自己,通過助人來增強自己的能力,

由此反過來完成自渡之圓滿,

而非純粹單單自渡,然後才渡他。

基於胸襟狹窄之緣故,欲想先純粹完成自渡,

再進行渡他,此乃永不可能!

故此《優婆塞戒經》說:

「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自利利他品〉)

又說:「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恒為他人。」(〈名義菩薩品〉)

我們不單只要利己,還要殷勤地利他:

「猶如奴婢事其主, 利於眾生亦如是。……晝夜勤行利他行,利己內心無我相, 如母愛子常衛護 , 寒暑雖苦心無倦。」《佛母寶德藏般若經 . 聚集品》

君不見阿彌陀佛之悲願:眾生不成佛,自己則不願取正覺成佛!

君不見地藏王之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此乃渡己必先渡人之最佳典範。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