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印度佛像,呈現西方人的面貌特徵?犍陀羅的希臘化佛像

釋迦牟尼佛立像(圖片由作者提供)
釋迦牟尼佛立像(圖片由作者提供)

最近,慈山寺展示了一尊佛陀雕像,這在佛教藝術愛好者圈內引起了很大的迴響。此展品名為「釋迦牟尼佛立像」,出土自三至四世紀古印度貴霜王朝的犍陀羅國,整尊雕像由片岩雕琢而成,高175公分,與人齊高,除了右手掌斷裂以外,其餘部分均十分完整,實屬罕見。

犍陀羅佛教雕塑的一個主要藝術特色,就是保存了濃厚的古希臘風格。這些古代印度佛陀塑像,往往與古希臘人物雕刻造型十分相似,當中呈現西方人的面貌特徵,五官立體分明,包括:深目、大眼、高鼻、薄唇,還有波浪式捲髮,以致衣服紋理的雕刻都與希臘雕像十分相似。這是甚麼原因呢?為何這些古代東方藝術會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影響?為何佛像的造型,會更像一個西方人的形象?

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緣由。

犍陀羅國(Gandhāra)是甚麼地方?那是西元前六世紀已經存在的國家,屬於古天竺十六列國之一,位處古印度的西北部,其核心地區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東北部與阿富汗東部一帶,這裏不僅是印度大陸文明的一個發源地,還是歐洲與亞洲的交界點,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犍陀羅國曾為古波斯帝國的一部分。西元前四世紀,來自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率領著他那所向披靡的東征軍,在滅亡波斯、征服中亞之後,來到了印度的邊界犍陀羅,為了尋找並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野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大帝決定入侵印度,因此,犍陀羅一度成為了希臘文化殖民地。

西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奉佛教,犍陀羅一帶地區逐漸成為香火鼎盛的佛教聖地。自此,從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五世紀,在這前後七八百年間,佛教一度盛行於犍陀羅國。而貴霜王朝時代便是犍陀羅佛教藝術的鼎盛之時。

貴霜王朝(Kushan Empire)誕生於西元一世紀至三世紀之間。西元一世紀前後,古印度因大乘佛教的興起,出現了最初的佛陀造像。在這以前,代表佛陀或佛法的只是一些標誌與符號,例如蓮花、腳印、法輪、寶塔、菩提樹等。直到西元一世紀左右,貴霜王朝的國王篤信佛教,大量興建佛寺,信徒因為懷念佛陀,也開始製造出世界上首批佛像來,兩大佛教藝術中心因此應運而生,分別就是西北部的「犍陀羅」和恆河中上游一帶的「秣菟羅」(Mathurā)。這兩個地方分別製作佛教雕像,但藝術風格迥然不同。犍陀羅造像展現出希臘化的特徵,而秣菟羅造像則呈現印度本土化的面貌。自此,佛傳故事的雕刻不再以象徵符號來代表佛陀,而是直接以寫實方式來刻畫釋迦牟尼的面貌。但這已是佛陀入滅五百年後的事情,工匠哪裏知道佛陀的真正長相如何?

亞歷山大大帝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在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期間,先後統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亞,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佔領埃及全境。古希臘的藝術文化就是這樣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而在犍陀羅地區傳播開來,影響十分深遠。也是因為受到「希臘化」(Hellenism)的影響,犍陀羅風格的佛陀看起來便更像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相貌的希臘哲學家了。

延伸閱讀

最早期的佛教藝術:從無佛像時代的佛塔和象徵表達形式體會時人對佛陀的懷念

【佛詞碑】之「佛像」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