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為什麼佛教徒的頭頂上沒有肉髻? — 專訪約翰‧鮑威斯教授 (Professor John Powers)

你曾否想過,佛法修行實際上可能導致你的身體像佛陀般有異常的發展:如拳頭般大的隆起顱骨、有蹼的手指和腳趾、巨型長舌、獅子般的下巴和軀幹等? 根據巴利文經典、大乘佛經和古印度典藉,這些都是一個「巨人」(梵語mahāpuruṣa; 英語great man)所獨得的三十二個主要生理特徵(梵語lakṣaṇa)。然而,印度典藉所提及的奇異特徵對當代佛教有何啟示?女性的身體是否比男性低一等?

今年8月19日, 在第十七屆IABS國際佛學會議的「性別佛教」一環節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約翰‧鮑威斯教授發表了一篇有趣的論文〈為什麼佛教徒的頭頂上沒有肉髻?印度的雄性論述對當代佛教徒的啟示〉,當中他嘗試回答以上問題。


印度佛教文獻的生理特徵

在過去的幾十年,約翰‧鮑威斯是一位知名的藏傳佛教哲學文獻學者,尤其是對瑜伽行(Yogācāra)的研究,《人中牛者》(A Bull of a Man )是他在文化歷史領域的第一部著作。在書中,約翰提及大多數佛教徒都忽視了佛教的男性和佛陀身體的異常性質。是什麼促使他開始這項研究?意義何在?

「當時我與同事和朋友克里斯(Chris Forth)一起任教『歷史與理論』這門課,談及誰在歐洲有男子氣概。我閱讀了他一部關於法國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trial)的著作,開始思考曾看過的印度佛典裏的男性圖像。我開始重新閱讀印度佛教文獻,感到震驚的是,這些佛陀身體的圖像對他的教導和轉化很重要,並且很普遍。因為大多數人都無意識地和毫無疑問地接受一些想法,但是當我閱讀印度佛典時,很明顯發現,佛陀時代的印度人與現代的佛教徒對身體的看法差異很大,尤其在西方社會。

雖然身體和男性相關的課題在印度佛教文獻中佔重要地位,例如巴利典籍中世親的阿毗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śa);但是約翰發現,無論是學者抑或佛教修行者都忽視了這些課題,甚至在最流行的英文佛教雜誌或西方的流行佛教書籍中也找不到相關討論。


成佛與獲得生理異常特徵

事實上,禪修者經常被提醒要學習放下,或者不執著身體,例如修不淨觀(asubha)[1]。究竟修行是否真的會影響我們的容貌和外表呢? 約翰解釋,有很多方法都可以令身體起變化,例如Phowa(意識的轉移)可以導致頭上形成一個洞,有時令血液和淋巴流動。 止禪(śamatha)的實踐(單一專注在一目標上)也能導致的生理變化。戈頓格西(Geshe Gedün Lodrö)在著作《穿越牆壁》(Walking Through Walls)就討論了那些可能性,包括可以穿越固體的輕盈身體。最後,根據佛典,成功的禪修者可以發展三十二種「巨人」特徵。儘管許多佛教老師努力地引導學生成佛,約翰鮮有聽聞有老師提醒學生在修行後會否長出肉髻或長手臂。事實上,根據佛典,這應該是一個核心關注。


修行後的美貌

我又問道,在修行過程中期望獲得美貌或者生理異常是矛盾嗎?

約翰回應,一個美麗的身體是成功修行的必然結果,因為這證明了一個人在正途上。之後,他告訴我一個有趣的故事,這是今世的噶瑪巴與他的博士學生分享的:據說第一世噶瑪巴長相醜陋如猴子,連妻子也離開了他。當他成為一名佛教徒後,他發願他的修行會令他下一生擁有美麗的容貌與身體,所以自此噶瑪巴都很帥。約翰解釋,這道理也可放諸於出生富裕或擁有其他優勢上:換言之這是他們過去生修行的結果。如果一個人樣子很好看,他一向都好看。「因此,佛陀是當時最英俊的男人,賦有至高無上的完美身體是他禪修和累積功德的結果。」


女人可以成為「巨人」嗎?

如果佛陀的異常身體是靈性修行的結果,當代女性佛教徒應如何解讀或詮釋這些原始文本?約翰給了我一個失望的答案:「由原始至密教時代,在印度佛教中,女性無法達至修行高階,甚至肯定不能成佛。」 他繼續解釋,如果文本是正確的,女性必須厭惡她們的身軀以及透過修行防止它們再生為女性。如果女性要觀想自己是佛,就會觀想自己成為完美的印度男性的身體,包括擁有一個完美的男性器官。


那麼中國佛典又如何解說呢?

如此看來,中國女性的情況並不樂觀。約翰提及中國佛經有一部《血盆經》,經中指責婦女月事的罪足以下地獄。印度和中國佛教典籍都約定俗成認為女性的身體較男性低賤。約翰提醒我,拒絕這種思想的當代女性需要花些功夫重新詮釋佛教傳統與現今世界觀。


由文化建構的佛陀形像

在約翰的著作的最後一章,他似乎認為佛陀的形象是由文化所建構。那麼究竟我們應該對古代文獻所提及「巨人」的三十二相有多認真?

「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佛陀身體的形象是一個文化概念,但是他的完美的身軀是建基於決定性因素。」 在今天的西方或亞洲社會,都沒有一個完美身體或擁有佛陀般的身體的想法。如果有人發育出一個被當代社會認為美麗的身體,一般人不會認為他們是具智慧或是悟性的。但是,佛陀的身體是他修行境界的獨特證據,並成為了他不退轉的佛性的印證。

《人中牛者》(A Bull of a Man)是一部精心研究、發人深省的作品,它鼓勵當代佛教徒重新閱讀印度文本,並思考修行所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Lodrö, Geshe Gedün. 1992. Walking Through Walls: A Presentation of Tibetan Meditation.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Jeffrey Hopkins. Ithaca: Snow Lion Publications.

2. Powers, John. 2009. A Bull of a Man: Images of Masculinity, Sex, and the Body in Indian Buddhism. Cambridge, MA;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  修行包括觀想屍體。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