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淨的故事──從觀音聖像崇陞到釋迦族名之由來

弘法精舍供奉的觀音像法相莊嚴
弘法精舍供奉的觀音像法相莊嚴

2013年3月3日上午,弘法精舍舉行觀音聖像崇陞典禮,並啟建年度大悲光明燈法會。典禮由上衍下空法師、上僧下徹法師、上法下護法師共同主法,參加法會的四眾逾百人。法會內容包括: 唱誦“楊枝淨水贊”、 “大悲咒”、 “心經”、 “觀音大士贊”等,由三位法師主持觀音菩薩像灑淨崇陞,然後是佛前大供,法會隨之圓滿,並設午齋供僧奉眾。

衍空師、僧徹師當天都披上最隆重的大衣,光采殊勝,而南傳的法護法師,則一貫的自在莊嚴。他們無分南北傳統,一起以楊枝甘露灑淨壇場,領眾誦唱,再以寶巾、寶鏡、朱砂筆主持觀音聖像崇陞,世俗稱“開光”之禮──實在佛性常淨、遍滿,何勞開光,所作儀式僅表徵為眾生滌除塵垢,明心見性,得法眼淨,破無明,趣涅槃。同時,經過此一儀式,佛菩薩像在凡人的認知中,已由一件工藝品轉化為修行的媒介,是我們藉以觀想佛菩薩莊嚴境地的聯繫,是提示我們努力修行邁向究竟佛果的工具;禮拜佛像,即潔淨自心,莊嚴佛壇,即恭敬三寶,非關拜偶像故。

楊枝淨水的深意

想說說關於“灑淨”,饒有深意。

灑淨及觀音聖像崇陞之用的法物:甘露水、寶巾、寶鏡、朱砂筆。
灑淨及觀音聖像崇陞之用的法物:甘露水、寶巾、寶鏡、朱砂筆。

“楊枝淨水贊”云:“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原作“餓鬼免針咽”),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南無 清涼地 菩薩摩訶薩(三稱)。南無 大悲觀世音 菩薩摩訶薩(三稱)。”

楊枝即是楊柳枝,古印度人以之淨口潔齒,故有去垢、淨化之意;又,楊枝心向上而葉下垂,代表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行大願。[1] 而觀音大士手持淨瓶楊枝,為眾生“灑淨”,即是以大悲心為眾生拔苦,令止息煩惱火焰,轉雜染為清淨,猶如蓮花之盛放,清涼而無染。另一方面,早期印度佛教藝術中,菩薩像多手持淨水瓶,表示古印度高貴種性婆羅門階級的出身,而觀音造像到後來仍有保持手執淨瓶的造型。故此觀音菩薩的淨水淨瓶,包含了大悲、平等、無礙、清淨等多重意義。

稱水為“甘露”是一種讚美。《楞嚴經》云:“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以水喻清淨、遍滿、本然的佛性。水是物質,以其德(屬性)喻佛性。又謂水有“八德”,即:“即一、澄淨,就是水澄清潔淨,沒有污穢。二、清冷,就是很清淨涼冷,沒有昏濁煩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輕軟,就是水的性質,輕浮柔軟。五、潤澤,就是滋潤滑澤,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寧和平,沐浴其中,安穩舒適。七、除患,就是喝了這種水,不但可以止渴,還可以去餓。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長人們的善根。”[2] 淨土經典上也說,西方極樂淨土中就有八功德水充滿七寶池中,令人嚮往。這性空八德之甘露水,能利樂人天等六道眾生,使其得世間福報,以至超出輪迴。

法師主持灑淨儀式,左起:僧徹法師、衍空法師、法護法師。
法師主持灑淨儀式,左起:僧徹法師、衍空法師、法護法師。
參加法會的信眾站滿大殿,共沾法喜。
參加法會的信眾站滿大殿,共沾法喜。

灑淨的故事

“灑淨”在佛經中有典故,見於釋迦族的故事,也關於族名的由來,見載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二》。話說釋迦族的祖先甘蔗王(又名增長王),他娶的不同妃子生了幾位王子。[3] 在冊立太子的宮廷鬥爭中,甘蔗王受臣子之唆使,將四位王子驅逐出國,而甘願隨同他們而去的還有眾王親、族人等,甘蔗王甚至要立即下令關閉城門以免失去太多族人。

被逐的王族流徙到雪山北的弶伽河側,安頓於近劫比羅仙人所住之處。他們自食其力之餘,不忘供養修行大德,常常親近侍奉劫比羅仙人。幾位王子後與同父異母的妹妹結婚,開枝散葉。因為人口漸漸繁衍,打擾仙人清修,仙人欲改往他處。王子們認為不應驚動仙人,應該是他們遠去,於是請仙人指點該遷何處。

劫比羅仙人於是以金瓶盛了半瓶清水,以神通力找到好地方並以瓶水撥去,灑水畫界,教王族居於界內。於是眾人便在此吉祥之地築城安居,立“劫比羅城”(又作“迦毘羅城”、“迦毘羅衛”)。這可說是“最早”的灑淨結界。

衍空法師宣講觀音菩薩的殊勝因緣與法會的要義
衍空法師宣講觀音菩薩的殊勝因緣與法會的要義
藉佛菩薩像崇陞因緣,令聞者開自性之光明。
藉佛菩薩像崇陞因緣,令聞者開自性之光明。

後來劫比羅城人口再多,王族又得天神指點,於城旁餘處別立一城,名“天示城”,發展欣欣向榮。諸王子並商議,為令族人長治久安,不再因后妃之爭、立太子之亂而起分裂,便一起發誓立契,除了各已娶的一婦外,更不再娶。故可說奉行一夫一妻制成為了其立國之本。

這時甘蔗王由群臣口中聽聞其子女不但未歿,更在外廣營城邑,安居樂業,不禁大為欣慰,喜形於色,向群臣高呼:“我子大能,我子大能!”(我兒有能力立國,治化人民!)此處“大能”,或譯作“有能”、“能仁”,其音“釋迦”,這就是釋迦族取名之本源,以德教化,以德為姓。

後來甘蔗王駕崩,繼位的愛樂王後又命終而無子嗣,群臣於是往天示城推大王子為王,後又同樣因新主壽盡而無子嗣先後推二三四王子為王,到四王子歿,由其子承繼王位,一再傳嗣到天門王,“於劫比羅大城子孫相繼,經五萬五千代正法治國”。爾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傳到世上最善射的師子頰王,他生有四子:淨飯、白飯、斛飯、甘露飯。而淨飯王就是悉達多太子的父王,白飯王的兒子就是阿難(即後來隨佛陀出家的阿難尊者),阿難與悉達多太子是堂兄弟。

悉達多太子後來出家修行,證佛果而成為釋迦牟尼佛。“牟尼”意為聖者,所以“釋迦牟尼”解作釋迦族的聖者,也就是以仁立國、以德教化的國族的聖者,這位聖者發大願廣度眾生,割愛辭親,精進修行,終於成為了“佛”──覺醒的人!


[1] 賢頓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http://book.bfnn.org/books2/1716.htm

[2] 參陳義孝編著《佛學常見詞彙》,“八功德水”條。

[3] 故事裡的四子是同一母或分別四妃所生,以及四子之母先為妃,或另一王子之母先為妃,不同經本的說法略有不同。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佛本行集經》、《釋迦氏譜序》、《三藏法數》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