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頂與三昧耶戒(三)

(續上期)

《文殊根本續》云:「佛未說犯戒,能成就諸咒。」《菩提道次第廣論》曰:「若不護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極漂轉咒理(密法)之外。」

提及三昧耶戒,許多人只想到每天唸咒或修持儀軌,每每於灌頂前詢問是否有功課,如果沒有便高高興興地參加,以為無須負上任何責任。然而,筆者上次已解釋,接受任何廣略灌頂,均以視為受戒比較合宜。再者,密乘並不只是「做功課」這麼簡單,四部密續各有十四根本墮(有以無上部十四根本墮概括前三部的),且有共通的五佛部誓句。無上瑜伽續部尚有不共五佛部誓句、八支粗墮、多種支分粗墮,母續還有更多獨特的三昧耶;《時輪金剛續》有廿五不共禁行;前譯大圓滿法中別有廿五根本誓句、廿七支分誓句,某些密續更開示數百條誓句!

密乘戒律只能對已受灌頂者宣說,筆者不便於此公開介紹具體條文,但可以告訴讀者,所有誓句律儀的基本精神,都是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基礎上,做到「自淨其意」──無論何時何地、對任何人或事物都保持諸法本來清淨之正見。阿里班禪(Ngari Penchen,1487─1542)《三律儀決定論》有言:「若行者通達自身本性即是三金剛,則一切百千億真言續部之三昧耶戒,悉得圓滿。」

內心要時刻保持清淨見,是十分困難的;加上某些誓句,就是要求行者守持皈依學處、別解脫戒、菩薩戒的內容──不失菩提心及慈悲心、止各種惡、行各種善(而且灌頂前行中也有重授皈依及菩薩戒的環節),故密乘誓句律儀總攝了一切佛法心要。這正是祖師們都說密乘戒難以圓滿守持、學習密乘前應先修妥顯乘作為基礎的原因。

每天唸咒或修持儀軌,其實也是讓行者觀修自他身語意清淨的方便。由於所有本尊本質上都相通,故即使接受了許多灌頂,只要觀想所有本尊融入某一本尊,僅修持此一尊,就等於圓滿了所有本尊的觀誦。每一位上師都可能受過逾千種灌頂,他們自己都是這樣合拼修持的,並不會逐一觀誦所有曾受灌的本尊,否則一天廿四小時都不夠用。因此,我們無須擔心多接受一個灌頂,便多了一項功課。

與其他誓句相比,每天至少觀誦一位本尊,很容易辦到。真正值得擔心的,是我們能否滿足每一刻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要求。試想,我們日常生活中煩惱叢生,小惡不斷、小善不為,即使造作的慈悲心亦生不起,連法會時也要為了佔據座位或爭先恐後求取加持而起爭執,像我們這種「假佛弟子」,接受灌頂便等於破戒,豈非自尋地獄之路!

《三律儀決定論》謂:「一切功德之根本依處乃是別解脫戒,菩提心即依彼而生起,此等皆為密咒修持之支分。於領受能熟灌頂後,即應守護三戒如護自目。」「若行者於在世之時,(犯戒而)未作懺悔,將相續感生極不悅意之果;來生復當受生於苦惱不止之金剛地獄中。若於誓句不失壞,最遲當於十六生,最速當於此生中、死有或中有(成佛)。餘等利益包括:成就八大共同通力、八種無上功德及證德七支和合妙相,成辦自他二利之標的。」

阿里班禪指出了持守誓句的必要與功德,以及不持之過患。雖然誓句難以完全實現,但眾師咸稱,只要每天懺悔、慢慢改進,過程中暫時不圓滿是可以接受的,關鍵是我們有否真心立志修學。若我們僅於灌頂前緊張地追問有沒有功課,卻無視清淨三業的要求,則是本末倒置了。

※ 本文作者為香港能仁書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