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靜修營」已過去數天,期間發生的一切,實在令人刻苦銘心久久不能釋懷。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那幾天的與會者,才能領略一二。疫情前的四次靜修營加起來,還沒有這次發生的狀況多。跟同學嘮叨,怎麼經過一個社會運動、一個疫情,能夠令人心改變這麼大。
人的習性與煩惱,在幾日的日夜緊密接觸中被一覽無余。有的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煩惱,每日都必須離營幾個小時,藉此安撫自己那躁動不安的心;有的則不斷的挑戰共住規約;有的甚至受他人的影響,被牽引得把自身本有的習性給表露無疑。例如筆者最常在茶水間,張羅餅乾及小點乃至於切些水果,讓大家在寒冷的冬天裡,不至於因為饑餓而減弱道心。沒料到,無論筆者擺上多少食品,都能在短時間內被一掃而空。觀察下來,很多次在飯後,大伙兒都同步的到茶水間大快朵頤。表面上果腹的是食糧,同時也滋長那顆永遠填不滿的貪欲心。
有那麼一則佛典故事[1],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父母雙亡的男孩。因年紀小,不懂治理家業,而在父母雙亡後幾年之間,把龐大的家產散盡,最終只好依靠乞討過活。父親的好友知道了男孩的窘境,而同情他的遭遇,不單止把他帶回家,還將女兒嫁於他。長者除了送他夫婦二人奴婢、馬車及財產等,還為他們建造房舍。然而好景不長,男子因好吃懶,不努力不規劃自己的未來,竟然在短時間內,花盡長者贈送的一切財產,落得比以前更加的窮困潦倒。長者因顧及自己的女兒,一而再的幫助男子,卻始終被男子不節制的任意花用。最終長者與族人商議後,決定讓女兒離開男子改嫁他人。
男子知道了妻子即將改嫁他人,當下慚愧自己福薄,年幼便失去父母的庇護,沒有學習到謀生之計,現今不但即將失去妻子,還要過著從前乞討的生活。想到自己與妻子之前的恩愛,難以割捨卻被迫要分離。一時難過竟生起了惡的念頭,殺害了妻子,自己也自盡,終導致夫妻二人當場死亡。
傷心痛苦的長者來到佛陀的住處,請求佛陀開示,希望能讓自己忘掉憂傷、去除苦惱。佛陀告訴長者,貪欲、瞋恚是世間人的通病,愚癡無智慧是禍害之門,使人們墜落深淵,無數劫輪迴生死。即使遭受種種痛苦仍然不知悔悟。最後佛陀說了一個譬喻,就好比如商人經商,攜帶的同伴少而貨物多,因此而害怕、恐懼被盜賊搶奪。由於自身的貪欲會引來盜賊傷害自己,甚至危害自己的慧命,有智慧的人就不會讓貪欲生起,也會遠離貪欲。
上文中,男子雖然得到他人的助緣,卻沒有好好珍惜他人的幫助,培養自己獨當一面乃至一技之長,卻隨著自己的習性——懶惰懈怠,想要完全依靠他人,終究還是一場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要反省自己,種在心田的,是清淨無染的戒定慧種子,還是那些會捆綁自己,自害害他的貪瞋癡種子呢?
[1]《法句譬喻經》卷4〈愛欲品 32〉(大正4,602c8-603a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