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淨土法門的善惡罪福觀

善惡分明的「無常苦空」國度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願文如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大願是淨土法門的根本,也是淨土宗的法脈所依。

以「受害者」或「受益者」的立場解讀願文中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感受是不一樣的。所謂受害者,即受極惡奸人所害的人;所謂受益者,即自己因曾犯極惡重罪,現蒙阿彌陀佛來迎得生其國土的人。

不管是受害者,還是受益者,他們都是信因果,矩善惡的人。但作為受害者,他們意識到阿彌陀佛接走造惡之人到極樂世界去,不令其人繩之以法,或承擔造惡後果,是有違公義,天理不容的!

但作為受益人,情况則恰恰相反。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罪惡之人,本應受苦報,或墮地獄;如今蒙阿彌陀佛不嫌棄,並代為贖罪,來迎接引到極樂世界去。他們當然歡喜踴躍,自慶得生。

然而在此因果相續,循環不斷的國度,人與人的關係離不開討債、還債;報恩、報怨。佛教講三世因果,因果關係錯綜複雜,所有眾生都活在一個「無常苦空」的國度,其實都是造惡者、受害者!

加上凡夫不知道前生因果,更有人不相信三世因果,真是有理說不清。當知凡夫在無始以來,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苦,流轉生死,所以每個凡夫生生世世以來,都背負着一筆無明的糊塗賬!

凡夫都有分別心,特別是自我觀念很強,常以自我為中心,慣常律人恕己,總是抱怨受人所害,或別人虧欠自己居多,但對自己傷害了別人的事,卻不以為然,或儘量找藉口掩飾之。這是人性的醜惡!

因此,當我們第一次得聞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時,知悉阿彌陀佛要救贖所有眾生,並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去,不再受苦,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多是:豈不是無仇可報?怎能縱容惡人?所以,若然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在結尾沒有加上「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八個字,恐怕我們不但不能接受淨土法門,而且反感。

佛教教人止惡行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又怎會善惡不分呢?如神秀大師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所以,一切正信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

可是,就凡夫而言,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作為標準,但如上所述,傾向律人恕己。換言之,凡夫寬恕別人是有底線的,而且人人不同。若然有人寬恕一些超越自己底線所容許的人,他就會大義凜然說:你是非不分、善惡不分!

善惡分明的「無常苦空」國度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願文如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大願是淨土法門的根本,也是淨土宗的法脈所依。

以「受害者」或「受益者」的立場解讀願文中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感受是不一樣的。所謂受害者,即受極惡奸人所害的人;所謂受益者,即自己因曾犯極惡重罪,現蒙阿彌陀佛來迎得生其國土的人。

不管是受害者,還是受益者,他們都是信因果,知善惡的人。但作為受害者,他們意識到阿彌陀佛接走造惡之人到極樂世界去,不令其人繩之以法,或承担造惡後果,是有違公義,天理不容的!

但作為受益人,情况則恰恰相反。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罪惡之人,本應受苦報,或墮地獄;如今蒙阿彌陀佛不嫌棄,並代為贖罪,來迎接引到極樂世界去。他們當然歡喜踴躍,自慶得生。

然而在此因果相續,循環不斷的國度,人與人的關係離不開討債、還債;報恩、報怨。佛教講三世因果,因果關係錯綜複雜,所有眾生都活在一個「無常苦空」的國度,其實都是造惡者、受害者!

加上凡夫不知道前生因果,更有人不相信三世因果,真是有理說不清。當知凡夫在無始以來,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苦,流轉生死,所以每個凡夫生生世世以來,都背負着一筆無明的糊塗賬!

凡夫都有分別心,特別是自我觀念很強,常以自我為中心,慣常律人恕己,總是抱怨受人所害,或別人虧欠自己居多,但對自己傷害了別人的事,卻不以為然,或儘量找藉口掩飾之。這是人性的醜惡!

因此,當我們第一次得聞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時,知悉阿彌陀佛要救贖所有眾生,並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去,不再受苦,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多是:豈不是無仇可報?怎能縱容惡人?所以,若然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在結尾沒有加上「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八個字,恐怕我們不但不能接受淨土法門,而且反感。

佛教教人止惡行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又怎會善惡不分呢?如神秀大師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所以,一切正信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

可是,就凡夫而言,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作為標準,但如上所述,傾向律人恕己。換言之,凡夫寬恕別人是有底線的,而且人人不同。若然有人寬恕一些超越自己底線所容許的人,他就會大義凜然說:你是非不分、善惡不分!

不思善惡的「緣起性空」國度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佛教亦講「緣起」,佛陀教我們:從世間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看「緣起」,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其本性、本質是不永恆、不真實,因果業力,亦復如是,所謂「緣起性空」。人與人的關係是互動的,互為因果。在這個相對待的世界裏,是非對錯,善惡樂苦,都是相依而存,沒有絕對的善和惡。

因此,佛教強調怨家宜解不宜結,互相對抗,以暴易暴,只會加深矛盾,激化鬥爭,所以佛教多勸人放下成見,化解怨懟,所謂「怨怨相報何時了」等等,倒頭來兩敗俱傷,大家都活在怨憤和恐懼之中,何必執着世間的恩恩怨怨呢!如惠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絕待圓融的「妙有真空」國度 –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可是,凡夫處於這個貪瞋煩惱的世界,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以「緣起」看破世情,放下妄執,尚且不易;若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獨善其身,則近乎天方夜譚耳?何况我不犯人人犯我,我饒人時,人卻得勢不饒我?

佛陀站在較高的角度看我們的世界,他清楚知道人是善惡參半,既有生天的善種(修十善業),也有生地獄的惡種(犯五逆罪),所以《正法念處經》有云:「無始生死中,業網覆世界,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只因緣未到而不起現行。今天是受害者,明天卻是害人者,此謂顛倒。

     當自知罪惡的人得聞《觀經》下品下生文時,自然體會阿彌陀佛及第十八願的慈悲!在佛的眼裏,全人類,乃至眾生咸同一類,平等無異,都是溺水之人,不能出離三界生死,急待救度。

只可惜世人不知,終日為妄虛不實的世間瑣事而煩憂,如《無量壽經》云:「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故此,「如來 (釋迦牟尼佛) 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其極樂世界)。」(《無量壽經》)

佛心平常,阿彌陀佛以無緣大慈,大悲大愛,不問願生者是罪惡人,還是福善人,不設底線,平等救度,並接引他們到一個純善(連惡道之名都沒有) 的圓滿淨土去。阿彌陀佛視眾生如自己,使每一個罪苦眾生信心求念,都成為受益人、上善人,可知淨土法門的善惡罪福觀是依法性,順二諦,絕待圓融,非我等凡夫可思議。

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國度,以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莊嚴,充份體現出至高無上「妙有真空」的實相,如惠能大師的「開悟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