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怎樣看「凡夫」和「菩薩」?(上)

淨土法門怎樣看「凡夫」和「菩薩」?(上)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教常說「凡夫」,梵文 Prathinjana,義譯「異生」,即有異於佛的種種眾生。言「佛」者,即佛陀,梵文 Buddha,義譯名「覺」者,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者稱為「佛」,所以,眾生與佛,可說是在於迷、悟一念之間。

佛是覺悟的眾生,而眾生是未覺悟的佛,就如釋迦牟尼佛 (娑婆世界的佛)在菩提樹下證悟,而取正覺時,言:「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凡夫因妄想、執著而埋沒了本來具足的佛性 – 智慧、德相(慈悲)。

所以,就佛性,或本覺來說,佛與眾生都是「平等」的,故《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可以說,佛與眾生是一體兩面,相依而立,如「中、左、右」,即左右相依在中,缺一不可;雖有三位而實是一體,相依共存而分不開的。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又言「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心中有佛,自然亦有九法界的眾生;佛的存在是因為眾生的存在。若自心認定有「我」這一個眾生的存在 – 有名有相,那麼,我心不得不同時認定有「佛」的存在,這是從「有」來看佛和我的關係。

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是從「有」入手,看佛和九界眾生的關係

從「空」來看,若然自心「無我」,即心若滅時,佛、我俱空,說什麼佛,說什麼眾生,亦無意義。淨土法門是從「有」入手,說明佛和九界眾生的關係,如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言:「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就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而言,唯佛一人是清淨,善導大師稱之為「果人」,其餘九界眾生,包括菩薩,名為「因人」,故云:「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以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

其他果願未圓、智行未滿的「因人」,不足為定,善導大師續言:「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淨土行者或念佛往生人唯信佛語,應知

大乘佛教怎樣看「十法界」的眾生六凡道與四聖道?

普遍來說,佛教依六道輪迴生死來界定凡、聖。在十法界眾生中,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等六道眾生稱為「六凡道」,凡夫的生命受業力牽引,無窮無盡地輪轉於「生、老、病、死」的循環之中,一期又一期不斷隨業受生於六道,未能了斷「分段生死」。

十法界眾生中的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稱為「四聖道」,入了聖流;相對於六凡道的眾生,聲聞、緣覺稱為「小乘聖者」;菩薩則是「大乘聖者」, 他們雖不再六道輪迴,但若未能了斷「變易生死」,思想念頭仍活在「生、住、異、滅」的循環之中,仍會退轉。

聲聞是「自了漢」,聞佛說「四聖諦」法而得悟的聖者,斷見、思二惑,或正、習二障,有四個果位,分成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緣覺,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得悟的聖者,成「辟支佛」。兩者是「自覺」的二乘人,別異於「凡夫」。

菩薩,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故言「覺他」者,別異於「二乘」。菩薩發菩提心 –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修諸功德,迴向功德給眾生。菩薩是「大乘聖者」,共五十二個階位 –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別異於「小乘聖者」。妙覺,即是佛,別異於「菩薩」。

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名為「賢位菩薩」或「地前菩薩」,又名「三賢」;十地的菩薩名為「地上菩薩」,或「登地菩薩」,又名「十聖」。這些菩薩都是得無漏智,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成為聖者,因為長養佛智的同時,也能普遍攝化一切眾生。

在登地菩薩之中,八地菩薩較特別,稱為「不動地」菩薩,又名「阿鞞跋致」或「阿惟越致」,即住不退轉地,所謂「三不退」,必至滅道,入正定聚;證無生忍,即「一念不生」,不生起念頭,了斷「變易生死」,是行菩薩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有別於自力修行的聖道門,佛力救度的淨土門怎樣看凡夫和菩薩?

以上是大乘佛教的說法,淨土法門又怎樣看凡夫?《阿彌陀經》言:「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又龍樹菩薩在《易行品》指出:「行菩薩道有難有易,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既然極樂聖眾皆是阿鞞跋致,或不退轉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必至滅道,入正定聚,那麼八地菩薩以下的眾生,皆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不稱為菩薩,而是「凡夫」,包括有沈空之難的七地菩薩。又在聖道十信位的皆稱為「外凡夫」,而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三賢,則稱為「內凡夫」。

那麼,流轉三界 (六道)的凡夫叫做什麼呢?大乘佛教稱:還未進入十信位的凡夫是「底下凡夫」,「薄地凡夫」,「信外凡夫」,「輕毛凡夫」等,喻意他們善根淺薄、庸俗,談不上信佛,信心如毫毛,隨風飄動,若存若亡。

就大乘佛教而言,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可說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然而,就彌陀發願的初心,就釋迦出生的本懷來看,佛力救度的主要對象是「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所以,就淨土宗而言,應是「凡夫為本,不干聖也」。下回再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