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祖師如何演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第十八願?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的第十八願釋

上文可知,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貫穿了釋迦牟尼佛所說「淨土三經」的要文。世尊在《無量壽經》勸導發了菩提心的三輩大乘弟子,「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報土。

在《觀無量壽經》勸導修定善觀行和修散善三福的受法及不能受法的弟子,乃至沒有佛法和世俗兩種善根的五逆惡人,「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得生淨土。

又在《阿彌陀經》勸導一切善惡凡夫,應當乘阿彌陀佛願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得生淨土。

正由阿彌陀佛主動發願,主動呼喚來迎,接引我等貧苦愚惡眾生去極樂報土,凡夫只須接受和願意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即稱念其名號──「南無阿彌陀佛」便可,真是很容易。

被大乘佛教尊為八宗共祖,奉為釋迦第二的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以這個特點,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又以寥寥幾字來解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若人」,即不論凡聖,不問道俗,不簡智愚善惡之人,喻十方眾生。「念我」和「稱名」,即「乃至十念」,是稱名念佛。「自歸」,就是自己一心歸命,歸向彌陀佛國。一切果益都是阿彌陀佛本願所成就的「如是」功德莊嚴,即是「名號獨運」的自然功能,不在乎念佛人的行持工夫或所證的境界,所謂「稱名獨達」。

龍樹菩薩是有修有證的「再來人」,所說的話當然具有權威性。龍樹菩薩將佛陀一代時教判為「難行」和「易行」二道,力勸一切凡夫應捨難取易,故知其本意唯在淨土一宗,以他宗為引導,正合釋迦出世本懷和密意。

隨後有修有證的淨土宗祖師大德們,各依釋尊「淨土三經」的教化,造論註疏,用意在於:致使佛滅後未來世一切凡夫可以正確地理解佛說「淨土三經」,尤其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建立正知正見,依教奉行,即「本願稱名」,必定得生彌陀的極樂報土。

中國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的釋義

及至淨土思想傳至中國,北魏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首句明言: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曇鸞大師謹案師承,將佛陀一代時教判為自力和他力二教,亦勸一切凡夫勿「妄自局分」,若「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

隋朝道綽大師恪守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所立的淨土思想,編著《安樂集》,將佛陀一代時教判為聖道和淨土二門,並結合《觀經》下品下生文來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如下: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道綽大師把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概括為「十念相續,稱我名字」;又「縱令一生造惡」應與第十八願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一句相關,但其義何在?筆者稍後在下文〈如何理解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方法〉再行討論。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的第十八願釋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恪守傳承,在五部九卷的著作多次演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詳列如下:

《往生禮讚》: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觀念法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觀經四帖疏》〈玄義分〉: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對文增減第十八願原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我們注意到,最突出的地方莫過於:善導大師將最具爭議性的「至心信樂」簡略為「一心信樂」、「稱我名號」。「至心」就是至誠心,誠心誠意也。善導大師解釋為「一 心」,即一心一意、一心歸命、一 心不亂的意思。

「至心信樂」本來是講信心,為甚麼善導大師解釋為「稱我名號」呢?令人費解!「至心信樂」是講「信」,「稱我名號」是講「行」,兩者可以相提並論嗎?其實講信心,是信他所信的「稱我名號,必得往生」,善導大師就直言「稱我名號」,即以行動來說明他的信心,即「就行立信」,這個信心豈不是更真誠、更實在嗎?

還有,對文增減之下,我們留意到善導大師的第十八願釋,將「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全部略去。又,只有「乃至十念」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兩句全部保留。顯然「乃至十念」是重點,解釋得最詳盡。

總括而言,「乃至十念」加了「上盡一形」,又釋為「下收十念」。 「乃至」解釋為「下至」。 「十念」解釋為「十聲」,後面加了「乘我願力」等四個字。

下一文讓我們繼續從「淨土三經」和祖師論釋,探討乘第十八願得生淨土的念佛行──乃至十念的涵義,務使每一個淨土有緣人都可以「稱我名號,必得往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