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

淨土宗有開宗祖師是嗎?淨土宗的前身叫做蓮宗,淨土宗不是後代歷史揍合形成嗎?善導大師不是淨土宗列祖的二祖嗎?為甚麼說善導大師是開宗祖師,而不是初祖慧遠大師? 

關於淨土宗的祖師傳承問題,十分複雜。我們帶出這個題目,意不在於研究歷史的真確性,也不在於為了「撐」那個道場,或那位法師「站台」,而是希望一切有緣念佛往生人好好地、及時地把握此千載難逢的機遇,正確地認識宗祖所立的「楷定古今」之淨土要義,並謹依宗祖的思想去修習淨土法門,務必現世今生能夠永離生死、同生極樂! 

善導大師是誰? 

善導大師的生平簡介 

善導大師(公元613年 – 681年)是山東人,生於佛教興盛的隋唐年代。年少出家,師事密州之三論宗的明勝法師,鑽研《法華經》、《維摩經》等大乘經典。 

據《新修往生傳》記載:「後遁跡終南悟真寺,未逾數載,觀想忘疲, 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可知善導大師二十幾歲時,在長安 (即今西安市)終南山藍田縣的悟真寺,於定中曾親證「觀佛三昧」。 

善導大師二十餘歲,得知道綽大師在晉陽(今山西太原)開闡淨土宗風,即從長安遠道來到玄中寺,親近道綽大師,並得聞大師傾說彌陀本願與《觀經》真義,並成爲道綽大師門下傑出的入室弟子。 

及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道綽大師往生後,善導大師又回到悟真寺,時年三十三。善導大師律己以嚴,待人以寬,日常行持甚爲勤篤。善導大師口念阿彌陀佛一聲,即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百聲千聲,光出亦然,所以後世或稱「終南大師」(因住終南山故),或稱「光明和尚」 (因口出光明故 ) 。 

在長安期間,善導大師爲了糾正當時諸師對《觀經》的錯解,集記撰寫《觀經四帖疏》。撰寫之前,於佛前標心結願,請求靈驗;當夜即見聖境,諸佛菩薩現前,證得「念佛三昧」。自此以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當《疏》完成時,再度祈請,連續三夜,皆現聖境。詳載於《觀經四帖疏》後跋。 

故後世以此《疏》謂之「彌陀傳說」,亦謂「楷定古今之疏」,珍重一如經法,而善導大師亦被尊爲「楷定古今之大師」。善導大師預知時至,忽然示現微疾,掩室長逝,身體柔軟,容色如常,異香妙樂,良久方歇,壽六十九。 

善導大師是為了開宗而撰寫《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之「歸三寶」偈序,云:「說偈歸三寶,與佛心相應,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二尊」是釋迦和彌陀兩位世尊。乘教,或依教開宗,故言:「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之「後跋」,即云:「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此明舉「淨土宗」之名,亦彰顯淨土宗乃是一代時教中的真實教、圓頓教。此《疏》的前序和後跋皆具有強烈的宗門意識,當知善導大師是為了開宗而撰寫此《疏》,故又言:「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楷定古今」者,即萬變不離其宗也。若非立宗,何用楷定古今之要義?! 

善導大師兩次證得三昧──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恐怕在中國佛教史上只此一人而己。但善導大師雖是得道高僧,智慧過人,但處事嚴謹,自知集記撰寫《觀經四帖疏》而立淨土一宗,事關重大,不敢怠慢,三次謙恭地在佛像前標心結願,云: 

「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最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結語說:「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 

善導大師的著作,除了《觀經四帖疏》,四卷,在「教門」上解釋淨土法門的法義,還有在「行門」上,寫了四部書,即《法事讚》,二卷;《觀念法門》,一卷;《往生禮讚》,一卷;《般舟讚》,一卷;合稱「五部九卷」。 

「五部九卷」的內容重點,同時體現善導大師所立的,念佛往生淨土之五種「正行」: 

1.《觀經四帖疏》──稱名正行 

2.《法事讚》──讀誦正行 

3.《觀念法門》──觀察正行 

4.《往生禮讚》──禮拜正行 

5.《般舟讚》──讚歎供養正行 

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構成了淨土宗一套完整的教、行、機、益的體系,以便世代相承傳下去。 

撇開宗名的問題,究竟是淨土宗,淨宗,蓮宗,還是念佛宗,並不重要,反正很多佛教宗派都不止一個名稱,唯獨善導大師曾在長安(今日西安)悟真寺著書集記、開宗立教是鐵一般的事實,無容置疑。 

只因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 (《往生禮讚》一書除外)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多年,很多宋明祖師、淨土行人、中外學者無緣遍攬,對善導大師的悲智、德行、道風等,及其對淨土法門的貢獻及影響力缺乏深刻的了解。 

又淨土行者應撇開門戶之見,不管在那個道場,跟那位法師修習淨土法門,也應義不容辭,鮮明地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如近代印光大師說:「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 

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南無阿彌陀佛!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