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浮圖之思──照片是真?是假?從「杏林攝影家」黃貴權談起

路經銅鑼灣,一種強烈的消費氛圍覆蓋整個身心,眼前手拉行李箱急步橫過馬路、排長龍搜羅各類器材的遊客,樂此不疲地購物,倦了順勢蹲在商鋪門前喘息。一條比一般特寬四倍的行人路,繪畫出一個諸事配合的消費地域。

展館內外

越過購物區,步入位於時代廣場的Living Room Museum (廳堂博物館),湧現眼前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地上擺設的陶彩圓形椅子,牆壁上展示出黃貴權醫生的攝影展「我的60-70年代香港」的一系列黑白作品,展期至二月一日。

場內擠滿不同年齡和國藉的觀眾,不約而同的是,大家興致勃勃談論那些在照片中玩樂的兒童:他們盪鞦韆、鈄滑梯、搖搖板,到底這些情景是真的,還是刻意營造出來,為什麼他們能那樣乖乖的在玩樂?

牆上的黑白影像,對於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是回憶的標誌;對於八十後的人來說是發現的機緣;對於七十年代的人來說,感覺則是一份介於追溯和尋找之間的迫切感。

館外館內截然不同的氛圍,充滿著有趣而辨證的題材──照片是真?是假 ?

用攝影來面對生老病死的壓力

黃貴權身兼醫生和攝影家,他曾自述:「從愛好繪畫至攝影,為舒緩醫療工作面對的壓力,用攝影來化解面對生老病死的感觸。」由六十年代的沙龍攝影至數碼時代的攝影,由醉心於花卉大自然至紀實攝影,黃醫生四十多年的實踐,剛好為鍾情於攝影的朋友,展示一條陶冶心靈之路。 是次展覽共展出五十張照片,分為六大主題:(1)漁村憶夢,(2)屋邨記影,(3)勞動讚曲,(4)落日抒懷,(5)街頭寫照,(6)宗教民俗,讓觀眾回到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去掉現實世界的色彩,黑灼灼的影像總是呈現出某些令人懷念的價值。

從虛假的影像中遇見真實

步出展覽館,觀眾對於照片中的情景屬真屬假的閒話,引起我一番思索。 著名畫家伯格(John Berger)認為攝影摧毀了影像的永恆性,原因是照片不過是攝影者個人觀點的呈現,攝影只是反映社會、文化、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過程,可是,大多數人仍然迷信照片的真實性。

由於拍攝對象經常處於變化狀態,比如:大自然陰晴的交替、人物的表情、事件的瞬間變化、鏡頭的運用及角度,光影色調的深淺等等。不少有攝影經驗的人,由此深明照片的虛幻性,嚴肅的說,照片是說謊者的化身。

在攝影領域稱照片為影像(Image),這命名除了顯示照片的虛幻本質,又能超越硬照片的虛幻和局限性。事實上,攝影是科技一族的成員,數碼攝影或手機上的軟件,提供人們隨時美化圖像、隨處享受變化的樂趣,攝影工作者必須承認照片是因緣轉移中的產品,由此並無所謂真假的對立。

聯念佛法以「眾緣和合」來打破眾生對各種事相的執見,又藉「以假修真」來提昇生命的品質,因為幻象是假、生命本質是真。拍攝行為讓攝影者從幻象中發現生命的本質。

在探討影像的真假值時,攝影既是真實,也是虛幻的載體,從而成為攝影者修習自我、呈現社會現象、啟發人生的實踐空間。

(附圖為黃貴權醫生作品)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