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浮圖之思──城市、農夫藝術展中的大隱?中隱?小隱?

最近在石峽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光影作坊」展區裏參觀了鄭啟文名為「城市、農夫」的個人作品展,腦海自然浮現陶淵明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及「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詩句。

喜山愛水,人之自然性情,誰會不被日出大江河、月上柳梢頭或四季轉移的景色所感動、洗滌心靈?無奈此情此境,似有每況愈下之感了!是否,活於二十世紀的人,更要學習「中隱於市」的智慧?

展場內外的裝置

入門處的一幅黑白照片,一位農夫打扮的男子,手持紙幣跪在大型商場門前。下垂的頭,在控訴都市化容不了他們的作業、也容納不下大自然生態,當然也訴說出金錢為上的價值觀。

展場右壁懸掛的,是一幅農夫在大廈門前淋花的彩色影像,而隔鄰則是攝於大型商場玻璃外牆上的蘋果標誌。蹲坐在地上的農夫、身旁兩堆乏人問津的鮮蘋果在地,而APPLE商標就在外牆,對比出城市與農夫之間存在的矛盾。

一列長椅的盡頭處是由廿幅小型彩照組成的人像照,上面是來自不同年齡和階層的人物,鼻上覆蓋口罩,手持向日葵,站在不同的市集和街頭巷尾,隱喻空氣污染所造成的傷害。

另外,在行人平台上,陳列多件混合媒介作品──例如一件紙雕APPLE手機,旁白是「請問哪一個是蘋果?」 借喻科技產品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此外,一組數件的玻璃瓶作品,邀請觀眾佩帶口罩,直接用鼻子感覺植物和泥土的氣味,從而聞受來自大自然的芳香。

通過這兩大系列作品,作者帶出城市化下的綠化問題、空氣污染問題、生存問題。

影像之中的社會議題:大隱於朝、中隱於城、小隱於林

在攝影領域中有「紀實攝影」一類,藉著影像來探討某項社會議題,鄭啟文的作品,恰好對城市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作出探討。

我轉個念來觀賞這次展覽,反而提問:「一個都市或環境的演變,城市化和綠化是否必然不能共存 ? 或者可能這是一次求存同異、互相發現的過程,也可能是中隱於城的生存狀態? 」

古代賢士,傾向退隱山林,棲息溪畔,這種存在狀態被譽為超凡脫俗。唐代隱居之士更多,後來有人贊揚大隱於市之人,是真大隱士也,意思是說隱居不一定要到深山裡去,隱在城市的才算是大隱。如姚合的詩句描繪:「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可見大隱士風範一斑。

大地本為養育眾生的場所,人皆平等享用。但是,隨著今時今日工商業、科技的發展,在以利潤和收入為主的資本主義制度盛行,土地成為最具販賣價值的商品。享用大自然蓬勃生命力的因緣,似乎愈來愈稀薄了!

此一時彼一時的文化現象,難道預示了這是轉化心態──「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的時機 ?

在緊湊的生活中不受嘈雜的干擾而自在,才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才是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才能活出大乘菩薩「不離世間覺」的精神。不容易薰習的心境,試行體會,必有所得!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