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活著與死去之間:「大體老師」教會我們的事

生命中的因緣際會,如此微妙;很多事情雖解釋不了,緣起卻必有因。每個人的選擇在於一念之間,一個小決定,似乎微不足道,然對某些人來說,是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一場小小的放映會,短短十五分鐘的紀錄短片,導演陳志漢(Maso)將大體老師的教學帶到電影院──讓觀眾在漆黑與靜默中思考生死。

林先生每隔一段時間都到輔大看太太,訴說自己的思念(圖:陳志漢)
林先生每隔一段時間都到輔大看太太,訴說自己的思念(圖:陳志漢)

那場靜默的放映會後

「大體老師」是大體解剖學課程對解剖用遺體的稱呼。因為這一門課的意義不止於醫學教育,更是作為醫者該如何看待生死和眼前生命的一個重要成長過程。9月中旬採訪了「華語紀錄片節2015」的新北市紀錄片單元,觀看當中一部關於大體解剖學的短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影片記錄了Maso追蹤一個學期的大體解剖課程,講述圍繞大體老師林太太、她的家人、解剖課老師和學生的故事。從台灣遠道而來的Maso在映後談和訪問中分享他在拍攝過程中的感受:關於生死觀、因緣際會,還有醫生和病人的關係。

片中的大體老師林太太幾年前去世,遺體由台灣輔仁大學醫學系保存並用作教學;課程結束後已於今年3月火化。雖然林太太已經不在人世,幾年來卻一直影響著在生的人:丈夫林先生及女兒、醫學院師生、Maso,甚至是放映當晚在場的每一位觀眾。

導演陳志漢出席《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映後分享(圖:采風)
導演陳志漢出席《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映後分享(圖:采風)

一切也歸於緣份

「一次跟我媽媽去爬山,發現她竟給我遠拋在後面。突然感到媽年紀已經大了,想到生老病死這回事,總有一天她也會離我遠去。」後來因為外公病重,目睹母親面對是否要繼續給他治療的抉擇,令Maso再次思考生死。碰巧獲邀拍攝大體老師這個題材,對他來說一切也歸於緣份,在這樣的情況遇上這樣的題材,是把自己的經歷和思緒重新整理的好機會。

Maso原本不太相信緣份這回事,但拍攝過程中出現太多巧合,令他不得不感慨,會不會是林太太在幫忙。「拍攝的時間不短,每次我想要放棄的時候總會有一些事情,讓我可以繼續下去。」──資金不足時,剛好申請到新北市紀錄片節的經費;又出現許多到國外集資的機會,助Maso繼續拍攝等等。


生與死的模糊交集

「林太太雖然已經過世很久,她卻一直影響著林先生,甚至影響著拍攝中的我 。」Maso認為大體老師跟生命的延續很有關係,明明已經不在人世,但身體卻繼續影響世界。林太太的生命結束了,卻標誌著丈夫和女兒之間一個新的開始。縱然痛苦,女兒也想把握機會跟爸爸重新建立關係。而藉著遺體捐贈後至解剖課開始前的反複探望,林先生有機會重新面對老伴的離去,從中發現自己對太太的思念,原來超過一直以來所想。

Maso說起他另一部紀錄片中的一位病人,三年來只用呼吸器維持生命;最心酸的是他雖然活著,卻為家人帶來負擔。「有點像是在生和死間的交差地帶,她猶如還是活著般影響別人。那甚麼叫活著?甚麼叫死呢?兩者之間變得很模糊。」

拍攝前,生死對於Maso來說是對立的;接觸這些題材後卻打破了很多想法,認為它們只是一個生命的狀態:「活著的時候也可以跟死去沒有分別;死後卻仍然影響著社會──已不是好跟不好的概念了。」雖然近年思考和討論死亡議題的人多了,Maso認為台灣人對死亡仍很忌諱,有些地方如處理遺體方面,仍是放不開。像林先生和林太太沒有任何宗教考慮之下,願意把遺體捐贈到有需要的地方,這份無私的精神似乎較為少見。所以Maso希望年輕觀眾也可以思考死亡這個命題,想想生命是甚麼、要怎樣去活。

如導演所說,如果可以整頓對死亡的思考,才有辦法好好面對自己的人生,該怎活?該怎樣處理自己與家人的關係?頃刻,鼻頭莫名一酸。是甚麼驅使自己參與這一場放映?這夜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像走過一段很長的成長旅程。

《那靜默的陽光午後》
《那靜默的陽光午後》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年份:2014 片長:15分鐘 語言:國語、台語對白
第二場放映:5/10 (一) 下午4時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本片是競逐新北市紀錄片獎的短版,導演正在剪輯90分鐘的長版。

宣傳短片:

華語紀錄片節2015網站:http://www.cdf.asia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