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安全感

於本欄一連數次提到,人們害怕失去財富,是因為人類的欲望太多(尤其是進入現代以後),當「想要」大幅蓋過「需要」時,再多的財富,在無窮的欲望面前,也只是杯水車薪。但有網友也提到,人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記得早前有一支電視廣告,由頭到尾都一直強調:要養大一個孩子,大概需要港幣四百萬元,這還未計上未來可能的通貨膨脹。印象中,這是一個有關儲蓄保險計劃的廣告,強調的是人們可通過有關產品,為他們下一代的未來籌謀。其實,在市面上我們不乏這一類針對人類對於未來種種「恐懼」而設計的金融產品,例如人壽保險、危疾保險、退休生活保障儲蓄計劃、學費儲蓄計劃等,不一而足。但問題是:未來的生活真的需要這麼多錢嗎?

記得有一次跟一位朋友聊天,他提到他的一位朋友的弟弟,早在四十歲便退休了。我相信對於不少香港人來說,那位仁兄的行徑真的是匪夷所思。但那位仁兄卻提出了一個我們大概沒有細想的重點,當廣告強調我們「每一個人」退休後需要多少百萬元時,我們到底有沒有細想自己到底需要怎樣的退休生活?那位仁兄說自己平日最大的消費是電玩,除此之外,生活所需也挺簡單,一個月大約有港幣六千元便夠了。因此,合算起來,他只要儲夠港幣四百萬元,便可以退休了。明白了自己的「所需」後,於是他決定在四十歲前通過不同的途徑(例如投資等)賺取四百萬。事實上,他最後真的賺到他「所需」的四百萬,並在四十歲後開始過他自在的退休生活。

當然,在這個不確定的全球化年代,人們對未來的恐懼,更多是來自社會政治經濟大環境的結構性因素(例如不公義的社會制度)。在海外某些福利制度較好的國家和地區,由於人們的未來受到種種制度的保障,人們對未來的恐懼大概要少一些,快樂指數大概也高一些。但就算在一些福利制度沒那麼完善的地方(例如香港),人們對未來的恐懼,有時也是不必的。我不是說人們不需要為未來籌謀,我希望指出的是,當我們計劃未來的時候,我們需要正本清源,好好細想自己真正「所需」,而不是被「無明」的恐懼牽著鼻子走。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