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佛教宗師、詩人馬鳴菩薩在《大莊嚴論經》中,以一則寓言故事說明:即使是天神也無法違背因果的善惡法則。從故事可見,我們單只求神求菩薩,並不能「逢凶化吉」,只有修善斷惡才能感召善緣。
《大莊嚴論經》由馬鳴菩薩所造,鳩摩羅什法師翻譯,以歷史傳記、寓言故事等方式談論佛理,內容包括佛陀本生、在世的事蹟,以及多個譬喻故事等,特別著重布施、多聞之行持,及有關念佛的種種功德。
貧民祈求天神的故事
經中一則故事記載,有兩兄弟特別貧窮,哥哥心想:「我應祈求天神,賜予我豐足的財富。」他吩咐弟弟:「你要好好勤力耕作,維持生計,不要令家中物資匱乏啊。」隨後,他便帶弟弟到田間,囑咐道:「這裏可以種芝麻,那邊是種大小麥的。那邊可以種禾穀和大小豆。」
然後,哥哥便前往寺廟舉辦大齋會,以香華供養、香泥塗地,日夜不斷禮拜,懇求天神賜予他豐富的財產。
天神見他晝夜祈求,心想:「不知這個人過往有沒有布施的功德因緣呢?如果有,那便滿足他的願求吧。」
天神詳細觀察,發現他從來沒有布施的功德。天神心想:「此人從不布施修福,現在卻來不斷祈求,想要獲得財富,只是徒勞無功罷了。但如果不滿足他,他定要怨恨我了,該怎麼辦呢?」
天神心生一計,決定變他弟弟的形象,來到寺廟中。哥哥好奇問道:「你怎麼會在這裏呢?你不是在耕種嗎?」
「我也來求天神賜給我衣食。我雖然沒有耕種,但憑著天神之力,田中自然就有豐足的穀麥,那我就不需辛苦下田了。」弟弟說。
「世間哪有不勞而獲的事?不努力耕種,田裏怎麼可能豐收呢?」哥哥呵責道。
「不耕作,真的不可能有果實嗎?」弟弟問。
「當然了。」哥哥說。
這時候,天神回復本形,說道:「如你所說,不耕種便沒有果實。你過去沒有布施的福德因緣,現在又怎會有善果報呢?今天你雖然很辛苦,斷食來供養我,但只是徒勞無功罷了。如果你想得到豐足的生活,那麼你和家人就要清淨自己的身口意,廣行布施。」
天神續說:「即使是天界的天人,也各有差別,如果福報深厚,便威德具足;如果福報薄弱,則缺少威德。世間一切,都是業緣感召而來。廣修布施,可得財富;精進持戒,可以感得生天的福報。如果不布施,威德會損減;修定慧行,便可得解脫,這些都是佛陀開示的道理。因此,你不應來擾亂我,而應好好修行,這樣才會有善果報。」
從經中譬喻可見,如果沒有行善,沒有實在的功德,單只求神、求菩薩保佑,也不能凌駕於因果法則之上;要想怎樣收穫,就必須怎樣栽種。
求佛菩薩時,應抱持甚麼態度?
聖嚴法師開示,求佛菩薩有用,但是不一定有用。「如果是跟因果相應的,那就是有用。跟因果不相應的,就是沒有用。如果有用那就不是善神,而是惡神,可能將來要付出的代價是更多。」1
法師補充:「(如果)我們的心力跟佛菩薩的願力相應的話,那一定有用。佛菩薩是希望我們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希望我們眾生從煩惱變成智慧。如果我們的心是跟佛菩薩相應的,那我們求佛菩薩,佛菩薩大概有感應的。」 2
那麼,求佛菩薩時,應抱持甚麼態度呢?聖嚴法師開示:「求菩薩、求佛是不是(求)改變命運?不是。而是說我們有一種修行的心,有一種學習菩薩、學習佛的一種願心,(發願)通過了困難之後,會付出更多更多的奉獻,幫助更多更多的眾生,使得更多更多的人,因我們而得到利益和福報。」3
由此可見,求佛是向佛學習願心,以期自助助人。如果希望求佛菩薩有用的話,平常要多多修行,廣作福田。
延伸閱讀:
也說「因果報應」
玄奘法師圓寂紀念日:這是他西行取經途中,藉著持誦《心經》化解危難的故事⋯⋯
1 聖嚴法師大法鼓(2011年12月21日):〈求佛菩薩的正確心態-因果因緣相應〉[影片]。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