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會遭徹底摧毀的勝利之寺──佛教在俄羅斯卡爾梅克地區的復甦

位於歐亞草原南端至裏海西北端的卡爾梅克(Kalmykia)是俄羅斯聯邦中的一個自主共和國,也是整個歐洲地域內唯一傳統上人民信奉佛教的地區。卡爾梅克人是蒙古人最為西面的分支,奉行的是藏傳佛教中的格魯派。這源起於十六世紀中葉,蒙古族的瓦剌人從準噶爾盆地遷居到那裏,成為現代卡爾梅克人的祖先,並且在裏海北部建立了政治實體卡爾梅克汗國。

Khosheutovskii Khurul(意思為勝利之寺)是卡爾梅克的佛寺中,唯一仍有部分是前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不過,該寺其實並非處於卡爾梅克境內,而是在鄰近的阿斯特拉罕地區。出現這個情況,源於1943年蘇聯廢除卡爾梅克共和國,並將大量卡爾梅克人遷徙;在此之前,勝利之寺所在、現稱為阿斯特拉罕州的地方本屬於卡爾梅克。即使卡爾梅克於1958年在蘇聯之內重新建國,該部分土地仍保留為阿斯特拉罕州。

蘇聯時代的反宗教運動剷除了卡爾梅克的佛教組織──至少在公開層面如此。在卡爾梅克佛寺稱為khurul,意指「集結」。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此含糊不清,令到要估計卡爾梅克地區在俄國革命前年代有多少佛寺變得頗為困難。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當地約有一百家佛寺,僧人逾二千五百個。到了二次大戰開始,所有佛寺已不再存在,大部分僧人遭拘捕,被逼還俗。僧侶團體的財物和建築物全部充公、摧毀或轉作其他用途,其中包括為了取得建築材料而將佛寺拆卸。

x

在整片草原大地上,唯一仍可為卡爾梅克佛教徒作見證的,是勝利之寺建築群位於中間的建築物。該寺有一段精采的歷史,更有大量相關的傳奇故事和神蹟。

勝利之寺建於1814至1818年間,用以記念卡爾梅克參與了對抗拿破崙的戰爭(在俄國歷史中,稱為「1812年的愛國戰爭」)。它以石塊建成,建築風格類近聖彼得堡的喀山教堂(以尊崇俄羅斯東正教的象徵喀山聖母)。最初構思和撥款興建該寺的,是於1811至1814年統領第二個阿斯特拉罕-卡爾梅克政權的王子Serebjab Tümen;而負責建設設計的則是他的兄弟Batur-Ubushi Tümen,以及據說曾前赴西藏的卡爾梅克僧人Gavan Jimbe。

據一份文獻紀錄,在1814年夏天,Batur-Ubushi獲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邀請,前往聖彼得堡,慶祝俄國戰勝法國。慶祝的主要地點就是喀山教堂,因為那裏已成為俄羅斯在拿破崙之戰中的軍事成就紀念地(俄軍總指揮庫圖佐夫1813年葬於該教堂)。這個故事有一個稍為不同的版本,指Batur-Ubushi和Serebjab兩兄弟當時均前往聖彼得堡。

不論哪一個版本屬實,肯定的是喀山教堂的圓拱形柱廊深深吸引了Batur-Ubush,令他想起Tümen家族的徽號,上面有張開的弓,弦上有箭。據說,他由此想到在自己的窩瓦河區域建造一座弓形的佛寺。這個計劃獲得Serebjab支持,佛寺在同一年開始動工。

勝利之寺的每一塊石磚都印有Tümen家族的徽號。到我2012年夏天到訪該寺時,仍可看到印有徽號的石塊。勝利之寺的主殿肯定可算是卡爾梅克其中一座最大的佛教建築,其建築結構包含中央的三殿式塔子和兩條對稱的半圓走廊,後端有較小型的塔形佛堂。該寺的設計雖受喀山教堂啟發,但卻並非照單全收,而是糅合了俄羅斯的古典主義和藏傳佛教的建築風格。其獨特之處,在於佛堂的頂端呈尖塔形狀。這其後成為了革命前年代卡爾梅克佛教建築的明顯特色。

該寺是卡爾梅克境內第四座固定的佛寺,因為直至十九世紀,當地的寺廟主要是流動形式的,設置於蒙古包中。勝利之寺在建成後(約有六百七十名僧人住在寺內),成為了窩瓦河區域重要的佛教中心,以藏有大量西藏經文手稿和佛教藝術品見稱。根據十九世紀俄羅斯籍蒙古學學者Aleksei Pozdneev的研究,勝利之寺藏有八十幅唐卡和廿七尊佛像,以及無數佛教音樂的樂器。其中部分購自西藏、蒙古或其他地方的佛教中心,其餘的則是由本地藝術家和工匠製作。

Serebjab王子曾參與歐洲多場戰役,為卡爾梅克草原引進了多種外地習慣,並且過著他視為「歐洲式」的生活。當中包括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大宅,以及在同儕間推動靜修的生活方式。據說,他也喜歡招待外國來賓,到佛寺參拜和聆聽佛教樂團演奏成了他最大的「娛樂」。1858年,《三劍客》作者大仲馬前來探訪Serebjab,對勝利之寺大感讚嘆。Serebjab的其他著名貴賓包括德國博物學家馮‧洪保德(Aleksandr von Humboldt),以及俄羅斯無數民族誌學家、作家和建築師。甚至蘇聯布爾什維克革命的領袖列寧,據說也曾偕同妻子克魯普斯卡婭到訪勝利之寺──雖然當時Serebjab已經去世。

在所謂「文化風暴」和蘇聯的反宗教運動中,卡爾梅克的佛寺已不再作佛教的用途,在接著的幾十年間遭挪作他用,逐漸破落。在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勝利之寺的主殿曾用作幼稚園、青年會所、學校和糧倉。到六十年代初期,其副寺和走廊遭拆毀,拆走的磚塊用來為當地的國家農場建造一個牛棚。在數十載的反佛教政策下,只有中央的塔形佛堂得以保存下來,雖然過程中政府為了取得建築材料,也曾一度計劃將之拆卸。

當地有一個民間傳說,解釋勝利之寺何以有別於其他卡爾梅克的佛教建築,多年來能屹立不倒。第一個告訴我這個可怕故事的人,是Tsagan Aman 村佛寺的住持Balji Nima喇嘛,該村就位於勝利之寺的窩瓦河對岸。1814年,勝利之寺興建時,地面突然向窩瓦河傾斜,令主殿的牆壁倒塌。這情況反覆出現多次,令工程無法繼續。該寺的占星家得出結論,要向當地的「地主」(應是一個神靈)作特別的奉獻,佛寺才可建成。奉獻的祭品則是一個在當年屬虎年虎月出生的男嬰。

按照卡爾梅克的曆法,屬虎月相等於陽曆的12月。這個民間傳說並沒有說明要求奉獻的是甚麼神靈,估計可能是瓦剌族和蒙古族文化中擁有所有土地和水源的「白色老人」,又或是卡爾梅克人奉為戰神、存在於國家旗幡上的「騎兵之神」Däächin Tenggr。

於是,當地人挑選了一個貧窮家庭的男嬰(另一個稍有不同的版本則指,他們綁架了一個俄羅斯貧農家庭的孩子,因為祭品是要金髮的),綁在一匹白馬背上,然後他在未建成的佛寺的一堵牆後遭人用磚頭打死。據說,當地神靈在得到這件祭品後,成為了佛寺的守護神,令它永遠不會遭徹底摧毀。我曾聽說,所有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想拆毀佛寺中心部分的人,都在試圖拆毀時或之後不久就喪生。

隨著宗教自由的風氣冒現,佛教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開始在卡爾梅克復甦,勝利之寺(或正確點說,是它剩餘的部分)也獲視為對整個聯邦重要的事物,阿斯特拉罕、卡爾梅克的領導人,以至俄羅斯文化部,均同意復修該寺。在2004年獲重新確認為佛寺後,勝利之寺的翻新工程要到十年後才完成。不過,副寺和走廊並沒有重建。原本的弓形結構目前被視為過於困難和昂貴,大家只能期望日後得以恢復。

雖然正式來說,勝利之寺目前處身於卡爾梅克共和國以外,也沒有重建回原來的模樣,但是它在卡爾梅克人心中仍是神聖的地方,也是卡爾梅克社會歷史回憶的一道軌跡──強大的卡爾梅克王國、軍事成就、窩瓦河草原上的美麗佛寺,以至卡爾梅克在蘇聯時代歷史中的慘痛回憶。即使建築該寺原意是記念1812年的戰爭勝利,不過它真正代表的,毫無疑問是佛法在窩瓦河區域的勝利,以及佛教在卡爾梅克的復甦。

原文:https://www.buddhistdoor.net/features/the-kalmyk-temple-of-victory-survival-of-buddhism-on-the-volga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