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水陸法會與上供下施(上)

(圖:網上圖片)

水陸法會最早起源於南朝的梁武帝時代。當時有一位志公大師(有說他是四臂觀音的化身),在梁武帝的護持下,召集一些高僧,制定了一整套修法的儀軌,這就是水陸法會所依據的法本。後來歷史上對其也有增删,定型以後,就是我們今天這個法本。法會分內壇和外壇:外壇包括華嚴壇、法華壇、楞嚴壇、諸經壇、淨土壇和拜梁皇懺的大壇;內壇是按照水陸法會的儀軌,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布置壇場,有些法師早晚在那裏修法。法會的內容呢,就是四個字:上供下施。上供就是對上——對諸佛菩薩、對聖賢修供養;下施就是對下——對六道裏的眾生要給他們布施。通俗地講,就是把這些聖賢也好,凡夫也好,孤魂野鬼也好,等等,這些六道眾生一起請來,請他們吃飯;不但請客,每天還要給他們搞佛學講演和佛學討論,外壇誦大乘經典,就是佛學講座。供養的內涵,一方面是請他們吃飯,有鮮花、香、水果、水等等,用種種殊勝的物質;除此之外,我們誦大乘經典,也是修法供養。

有人就問了,說佛菩薩還要吃飯嗎?他們都成佛菩薩了,還需要吃飯嗎?這是從事上問的,那麽我們也從事上回答:佛菩薩無所謂吃不吃飯。對佛菩薩來說,吃不吃飯這些話都是多餘的,這個問題對他們不存在。但是他們需要吃飯的時候,他們就要跟我們一樣有吃有喝。甚麽叫需要吃飯的時候呢?就是利益眾生的時候。所以他們在利益眾生的時候,就會跟我們一樣有吃有喝。但是這個利益眾生是要因緣而起的,不是憑空的,所以眾生要請他們吃,因緣具足了他也就吃。他們是一切從利益眾生出發,借助吃來成就我們的供養。可以肯定地說,按照這個儀軌,如法地請佛菩薩來吃飯,他們一定會來吃,絕對不會錯的。

從理上來講呢,我們眾生的生命都要靠食物來維持,我們的法身慧命,也要靠食物來滋養。所以用種種的食物供養佛,這樣的行爲正是我們真理的生命所需要的營養,靠營養來幫助因緣生長,因緣具足了,我們才能體證真理。所以我們在以外在的食物供佛的時候,正是表達我們法身的生命、真理的生命生長這樣一個緣起。眾生離不開食物,沒有食物我們會死亡,我們的法身慧命也需要精神食糧,所以我們所做的這些外在行爲,會與我們的內心相感應,內心會有與外在行爲相應的法生起,這就是緣起的道理。所以供養來供養去,最後是供養了自性佛,供養了自己。

有人問,佛菩薩的法身遍一切處,他們還要來嗎?因爲我們法會開始請他們來,結束時又送他們去。《金剛經》講了,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是落實到事相上呢,我們做活動要有一個場所,有一個時間,要有開始有結束。在具體的時間空間、具體的因緣下,他也可以表現出有來有去。就如吃飯和不吃飯的問題一樣,佛菩薩本來沒有來去的意思,無所謂來和去,我們不可以用來和去這樣的概念去界定他,他都是隨順因緣而示現來和去,也可以根據因緣示現無來無去,佛的自在便在於此。

我們同時也邀請了很多六道眾生,特別是那些受苦的眾生,無始孤魂。請他們來,我們要爲他們立牌位。有人就問了,說這麽多的孤魂、這麽多眾生來,第一我們怎麽沒看到呢?第二我們的廟這麽小,內壇也不大,回向堂也不大,我們的牌位那一張紙就更小了,這麽多的眾生來,能盛得下嗎?這個問題是這樣,我們看不見他們,乃是因爲他們是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的眾生,雖然是另外一個世界,但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心上是相通的。他們之所以在另外一個世界,乃是他們的業緣。如果他們來到這裏,在他們所感應的那個世界,時間空間跟我們不一樣,跟我們眼中的世界不一樣。我們這裏顯示一張牌位紙,在他們那裏可能是一棟房子,可能是一場殊勝宴席的一個座位,或者是更廣大的空間。空間是相融無礙的。在《維摩詰經》裏,維摩詰在一丈見方的房子裏面,接待了無數位佛菩薩和阿羅漢,所以空間是大小相融、是無礙的。這一張牌位紙看起來小,但是在他所感應的世界裏面是很大的。

打個比喻,比如我們要出國,要到大使館去辦簽證。護照跟我們的巴掌差不多大,關鍵就在於批准後取得一個簽證。這意味著你可以去那個國家了,在那裏隨意行走。沒有這個簽注你去不了,連飛機都上不了。

再打一個比喻:我們考上了大學,去學校報到,要憑甚麽?憑你的錄取通知書。那也只是一張紙啊,但這張紙意味著在那個大學有你的一席之地,你會在那裏生活四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我用這兩個比喻來幫助大家理解我們和其他世界眾生的關係,包括我們所做的這些佛事,都是由心所成、由心所造,因爲心是無礙的,所以時空都是無礙的。

(待續)

編註:據2005年4月在柏林禪寺的開示錄音整理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