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毒一定是害? (上)

禁毒宣傳
禁毒宣傳
電影《迷幻列車》
電影《迷幻列車》

環境教育系列
圓平(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最近在社會和教育界鬧得熱烘烘的「校園強制驗毒計劃 」(下稱驗毒計劃),在在揭示了香港「教育」的一項重大的缺失,我指的是「環境教育」,不單只是狹義的學校教育。

毒品是有害身心的,沒有人反對;但,毒品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則不是真相。世上所有人、事、物,都因為某些條件的聚合而存在,毒品存在於學校也一樣需要特定的條件的。例如醫生、病人、醫院、疾病、毒販、拆家、毒窟…然後,學校、校長、校董、老師、學生、家長…然後,警察、社工…然後,毒品的種類、價格、市況、季節性供求…等等等等。這是廣義的條件,不同的條件決定毒品存在與否、存在的不同形態,與及對人的影響是禍是福 。另外是個別的條件。以學生吸毒為例,我們亦可以例舉導致個別學生吸毒的種種條件。找到的真相相信會是「不同的條件形成不同的學生吸毒個案」。

故此,把毒品在校院出現,只看待成學生和毒品,以至他們的尿的關係的話,未免太片面了。如果要確認毒品是否存在,學校就要先找出其存在的條件,然後,對症下藥,把條件剔除或改動,毒品便不能存在或以可被接受的方式存在了。事實是,條件通常都不只一個,不一定是在學生身上,也不一定在學校本身。故此,不能事先假設毒品存在於學校與及毒品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然後只用一種方式,只對準一個對象發炮,便以為可以解決問題。因為炮口不是對準毒品存在的條件發炮的話,只會徒勞無功。事實是,沒有足夠的條件,毒品就根本不會存在於學校之中。

對於「驗毒計劃 」,友儕間破口大罵,口珠筆筏的聲音,此起彼落,討論範圍涉及人權、私隱、尊嚴、年青人面對的壓力、親子關係、社會結構與及家庭的種種愛和關懷的缺失上等議題。網上更成立了「反驗毒計劃學生聯盟」(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25581054000&ref=mf)。有評論人直指政府捉錯用神,在明處找丟在暗角的門匙,以至忘記了「學校」的本質是什麼,「生活意義」為何(羅永生: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4298)。茶餐廳裡,亞叔邊飲奶茶邊罵「驗毒計劃」荒謬:「係人都知 D 粉響邊度嚟嫁啦!攪 D 細路做乜啫!都解決唔到問題嘅。」社會上上下下的迴響不可謂不大,討論亦見深化和多向度。

教育局一意孤行,九月開學便執行計劃。從廣義的教育而言,我在想,究竟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之下,教育局為我們廣大市民「造就」了一種怎樣的「環境教育」呢?

八月中,我參加了一個由一群廿七八歲的年青人策劃的電影欣賞會。欣賞會的目的是透過一系列與毒品有關的中外電影,探討年青人跟毒品的關係,文化上的和社會性的。第一套播的是英國的 Trainspotting,港譯〈迷幻列車〉。內容是1996年,愛滋病曼延的時代,蘇格蘭幾名十來歲的年青人與海洛英若即若離的黑色幽默關係。

我的外國(歐美)朋友們,對於子女吸食毒品的心態都持開放態度。他們總是對我說,當子女進入大學時自然會懂得取捨。他們如此「開通」,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年青時曾是「過來人」,明白到愈是刻意阻攔或迴避,愈變得神秘/神化,愈會引起年青人躍躍欲試的興趣。另一方面是,他們對毒品的認識如數家珍,都是從同齡的同學朋友處學到的,知道分寸,掌握後果,沒有甚麼認得恐懼的。毒品在在是陪伴他們成長的東西(如果不是恩物),就如可口可樂、迪士尼和其他物質化的生活的追求,只是毒性有異罷了。這個情況亦吻合〈迷幻列車〉的寫實劇情。戲中男主角Renton (Ewan McGregor 飾)經女朋友Diane(Kelly MacDonald 飾)一言驚醒,洗心革面,隻身從愛丁堡跑去倫敦找了一份穩定的樓宇經紀,努力工作,後來,還有自己的積蓄呢!另外,劇中,他嘗試過兩次戒毒。失敗的一次是自己事前做妥了準備,把房門牢牢釘死,最後卻敗於心引。另一次是他的父母幫他忙,把他鎖在家裡的房間,悉心照料,直至成功,而不是把自己的兒子送去「有關機構」或「尋求專業協助」,以致大義滅親,向警方舉報。兩次的戒毒過程,使觀眾明白到他們吸毒並非只有沉淪毒海,永不翻身的唯一後果,反而,他們,包括父母,都曉得「回頭是岸」不只一條路。故此,對於他們而言,吸毒是可一可再,可一不可再,或者不可一不可再的選擇,選擇權在自己。他們在成長的環境中學曉了自己的權利為何。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