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見證 穿梭時空的中國十大石窟之四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後,泛稱龍門,沿用至今,位於洛陽市南12.5公里處。這裡青山聳翠,東西對峙,伊水汪洋,從中北流,是聞名中外的我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這一。龍門石窟造像密布在伊水兩岸,東西兩山的峭壁上。

龍門石窟,始創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餘年大規模營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水兩岸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余。

就其營造史看,規模最大的開窟造像活動有兩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計有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則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計110多年。這兩次是開窟造像的高潮,歷時計150餘年。據1962年龍門文武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最大的造像高達17米多,最小的僅2釐米;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塊左右,佛塔40余座。北魏造像佔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為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幾乎佔三分這二,大部分也在西山,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為潛溪寺、奉先寺、萬佛洞、看經寺等。龍門石窟在雕刻藝術史上佔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東方雕塑的典型。特別是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雲中自由翱翔,或手捧聖果淩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態輕盈,神情優雅,令人嘆為觀止。在龍門石窟的題記碑刻中,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代著名書法家諸遂良書寫的《伊闕佛龕之碑》等,都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們遊覽勝地。歷代文人學士關於描寫龍門風光的詩詞有千百篇,李白、白居易、歐陽修等許多著名詩人都有題咏。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陽四塞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山包”,歷來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如今的龍門,滿山翠柏、鬱鬱蔥蔥。流泉飛瀑,蔚為奇觀。1962年,雄偉壯觀的龍門大橋造成通車,飛架龍門之口,雄跨伊水之上,猶若彩虹臥波,使龍門的水光山色倍添光彩,點綴得山河更加秀麗,龍門正以它的秀麗山光水色和眾多的歷史文物,博得中外人士讚美,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人來參觀遊覽。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