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莫駡兒

常聽到家長們投訴,自己的子女很難教,對他們已失控,因此感到很無奈、很無助,甚至常感氣憤。

父母是子女的一面鏡,從子女身上就可以發現父母的問題。且看,假如子女脾氣暴躁,是因為父母經常爭吵,常用暴力;子女不思進取,是因為父母非常苛刻,要求過高;子女嫉妒心強,是因為父母不懂包容,家庭缺乏溫暖;子女自卑心重,是因為父母常感失望,不耐心鼓勵;子女膽小、懦弱,是因為父母經常辱罵、嘲諷;子女凡事對抗,是因為父母態度專橫,方法專制;子女愛撒謊、騙人,是因為父母欠缺寬容,慣用懲罰;子女若很自私,是因為父母過分溺愛,要什麼給什麼。

再看每日都在電腦前打機的年青人,他們的父母到底有多少時間在家相伴?有些父母甚至連自己也沉迷打機,試問兩代人的關係又如何會好?生活又怎能快樂?很多父母不懂得處理自己的難題,將生活上的壓力和煩惱統統發洩在子女身上,不斷製造新的裂縫。

常聽到很多年青人說不願回家,因為在家裏只聽到父母喋喋不休的喝駡,令他們很難受、很抗拒、很反感,因而常生憤怒、怨恨。不久前,我們中心舉辦了一個一日專題課程──「和孩共處」,師父語重心長提出,在某些時候身為家長的不應責備子女,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在大庭廣眾或親友聚會時,不應責備,免傷他們的自尊;

二、在吃飯時不能責駡,因為很容易導致脾胃虛弱,易生冤鬱;

三、在子女生病時,他們最需要關愛,故此不可以責備;

四、在臨睡前不能責駡,否則帶著沮喪及不忿的情緒就寢,易發惡夢;

五、在子女開心時不能責駡,因此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忽然被駡,脈絡就會突然憋住,對身體傷害很大;

六、在子女哭時,最需要父母的支持,若反被責,便會產生不滿情緒及懷恨在心;

七、在子女認了錯後,不能再加以責駡,或舊事重提,否則會令他們犯錯後不肯承認,或為了避免責罰而刻意隱瞞,導致是非不分、對錯不理,扭曲了處事的價值觀。

課程中很多家長驚訝不已,恍然大悟自己時常犯下這些疏忽及過失,明白子女的問題原來起源於自己的錯誤。師父提供了很多方法,大家有了信心,願意嘗試彌補與子女的關係,難題解決了就有轉機。

有家長開心地自嘲,自己現在當學生,每日都在家裏上課。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