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淺談蘇軾被貶嶺南時的佛學因緣

惠州位於中國廣東省,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優美,自古便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稱。惠州連接著深圳,距離我們十分近。在唐宋之際,惠州因為一位大人物的到來而名氣大盛。這個大人物是誰?蘇軾是也!

宋紹聖元年(1094)九月,蘇軾因朝廷內部黨爭而貶謫惠州,並在這裏居住了兩年七個月,期間留下大量詩文,成為惠州寶貴的文化遺產。所謂「一從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詩人江逢辰這兩句話,概括出了惠州人的文化自信,那是蘇軾給這座城市留下的千年榮光[1]

入宋以後,曹洞、臨濟兩宗在惠州較為興盛。惠州西湖有一座著名的寺廟,名叫永福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歷史十分悠久。到了宋朝,寺廟加建海會殿,蘇軾就此撰寫《海會殿上樑文》,文中有謂:「五葉花開到處香,千燈光照何曾夜」,可見此廟為南禪五宗所衍。[2]

蘇軾又說:「共憑佛力,仰祝堯年,如日之升,與天無極,舉城僚友,闔郡士民,皆興有作之慈,共用無邊之福。」

據《上梁文初探──以蘇軾〈白鶴新居上梁文〉與〈海會殿上梁文〉為例》所分析,蘇軾透過文字描述,祈願佛力加持,使與會參拜的善信能過如帝堯在位時的太平盛世日子,也希望海會殿能永如日出東昇,寓意香火興旺,基業流長,永不衰竭,並期望當地所有同僚好友、鄉紳居民皆能因為海會殿的建造而受到感化,心生慈悲,共用佛法庇蔭下的福報。[3]

由此可見,蘇軾與許多宋代士大夫一樣,雖以儒學為宗,卻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早於八九歲之時,蘇軾已曾夢見自己是個出家人,其後仕途坎坷不平,屢遭挫折,禪悅生活更成為他後半生的一大特色,早前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省境內),他就自號「東坡居士」,及後貶至惠州、海南兩地,那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時期,詩人特別喜歡參訪寺院,結交僧侶,尋求生命安頓的力量。根據史料記載,蘇軾到惠州途中與從海南北歸之時,都曾拜訪禪宗的祖庭廣東韶關曹溪南華寺。這時的蘇軾常穿僧衣,卻有一次為了見客,在外面套上官服,他對南華寺住持重辯和尚說:「裏面著衲衣,外面著公服,大似厄良為賤」,意指以官服壓在僧衣之上,有點對佛僧的輕賤,可見蘇軾一方面信奉佛教,一方面又要保持在世的身份,心情看來有些矛盾。然而重辯和尚立刻對他說:「外護也少不得。」意為蘇軾以居士身份擔當佛教的外護,在家信眾護持佛法,如此職責,意義更大。[4]

惠州地處嶺南,古時在北方人眼中是個煙瘴之地,罪臣多被流放於此,遷客逐臣來到這裡,往往頗多哀怨嗟歎之詞。也許是受到佛學禪理的啟悟,蘇軾表現出來的卻是隨遇而安、樂觀曠達的心情。據任儒舉在《蘇堤漫步》一文說,在別人眼中這瘴氣彌漫的蠻荒之地,在蘇軾眼中卻是個洞天福地。這裏氣候溫暖,一年到頭甜瓜香果不斷,荔枝、龍眼、甘橘、楊梅等南方特產,更讓蘇軾大飽口福,心滿意足。為此,蘇軾揮筆寫下一首《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做嶺南人。[5]

惠州的羅浮山又名東樵山,是當地的名勝之一,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美譽。此詩的意思是說: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可見當時蘇軾的心情是多麼愉快,因有荔枝相伴,他在惠州度過了甜蜜的三年,寓惠期間,他處處關心百姓疾苦,給惠州的黎民蒼生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情,惠州給他的回憶是美好的,正如他在《定風波》裏所寫的那樣:「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6]


[1] 羊城晚報《「一從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蘇軾給惠州帶來了甚麼?》

[2] 《【惠州五千年】入宋後惠州佛教多為禪宗》

[3] 《上梁文初探──以蘇軾〈白鶴新居上梁文〉與〈海會殿上梁文〉為例》

[4] 《蘇軾與禪僧的交游》

[5] 任儒舉《蘇堤漫步》

[6] 《甜蜜的貶謫:蘇軾被貶惠州》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