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淨土宗「三輩九品」的問題

淨土宗的三輩九品問題,因涉及整個佛教的層面,牽連各宗各派的思想,包括教、理、行、果等,所以歷來惹起很多爭議,引發起不少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等,致令淨土行者抱惑自迷,信心傾動,願心退失,行持雜而不專,廢失往生之大益。

究竟淨土行者應如何看待淨土宗「三輩九品」的問題呢?一向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慧淨法師,綜合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對「三輩九品」的論述,歸納了從四個方面看待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

圖:jkllr.net

三輩九品之「攝機意」

首先,我們必須明辨:彌陀世尊構建極樂世界的四十八願沒有提及三輩九品的論述,顯示釋迦世尊,作為娑婆世界的教主,為了順應此方世界眾生的不同根機,權巧地開個方便,以不同方法攝取和引導不同輩品的人,勸以專稱佛名,入淨土門,而說「三輩九品」。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無量壽經》的三輩文時,云:「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無量壽經》說三輩,《觀經》說九品,其意相若,目的是以九品來涵蓋一切的善惡凡夫,從上上品的大乘極善凡夫,到下下品的五逆謗法凡夫,皆是往生有份。只要他們專稱佛名,乘佛本願力,必得往生。

釋尊在《觀經》把念佛說在下品,並非是念佛往生只攝下品之輩,也不一定要住胎時劫,方可華聞化生。所謂「舉惡況善」,即舉惡機為例,連這些惡機都能念佛得生,何況善機呢!其實,念佛總攝萬機,得生者皆稱佛名故,即除生死重罪,以名號真實功德,直入真實報土,超越品位,亦不在品位當中,順彼佛願故。

當知淨土宗是依彌陀本願力而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佛力救度法門,又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因此釋尊說三輩九品,只是反映眾生本來善惡的機類;雖然大家的起步點不同,但都可以念佛歸向同一條回家之路,門門皆可見佛,得生淨土。


三輩九品之「顯勝意」

慧淨法師曾解釋《觀經》只在下輩生想才說念佛得生的因由時,指出下輩根機者都是造惡之機,一個犯五逆十惡的極重罪人,不堪受法,理應無可救藥,尤其是臨命終時,任何辦法都不管用,唯有念佛,乘佛願力,才能救度他,脫離三界六道,不再輪迴。

在下輩生文開顯念佛而得生,更可彰顯念佛的功德殊勝廣大,超越三福、九品,乃至一切功德,並不是說念佛就淪落為下品下生,而是任何人只要不比五逆十惡的人更愚惡,都可以念佛得生。解讀淨土三經,應從佛心(慈悲心,為物身)、佛智(法界身,實相身)、佛力(願心)的立場看,而非以處於凡夫的境況去想,所以說念佛實在超越品位和階級。


三輩九品之「抑止意」

念佛本身雖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者都是惡人。他們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只要一心迴願,亦可得生,但釋迦世尊卻在下輩生說念佛,用以警誡及抑止造惡之人:若再造惡業,或走回散善迴向──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的老路,縱使他們有幸得生,仍要住胎,且時劫較長,華開較遲。

又雖說彌陀救度是平等的,攝取雖是無緣,但釋尊教導尚未捨報往生凡夫誡惡向善,特別那些猶信業力罪福的人,他們都是未全信佛智及未全仗佛力的淨土行者,對他們的善行仍需加以肯定和稱許,權巧地開個方便,說三輩九品的開華遲疾問題,以順應此方世界眾生的情感。


三輩九品之「隨他意」

佛說法有隨他意、隨自意、隨自他意這三種。也就是說,這部《觀經》是釋迦牟尼佛先隨順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而說的。韋提希夫人本來就認為往生極樂淨土,定善功德最為殊勝,所以只請釋迦牟尼佛說定善的觀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對於稱名念佛沒有放在心上。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狀態,認為定善功德最殊勝,散善次之,念佛只不過是口中稱念而已,論功德是最劣的。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先順著韋提希夫人的意思,即「隨他意」講十三種定觀,入定觀想,然後「隨自他意」自開三福的散善之機,說上、中、下輩觀。

最後在下品下生文中,「隨自意」說:一切定善、散善之法都救不了「五逆罪人」的時候,獨獨顯明念佛的超勝與絕對,來引導一切定善與散善的修行人都歸到念佛的法門。

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實報莊嚴土,釋尊曾在《無量壽經》云:「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當知極樂世界國中天人之名,亦因順應娑婆世界眾生而立,何況九品之說!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