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正確理解佛學

所有宗教,除了邪教之外,都是向善的,如果隨便排斥或攻擊某一宗教,這已經是違背宗教向善的本意。

不管身為中國人的人信不信佛教,你不得不承認佛教或多或少都滲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雖然佛教的「普及化」,可惜許多人還是對於佛教有關鍵性的誤解,他們妄下結論,斷言:

(一) 佛教是迷信的。

(二) 佛教是為求個人利益的。

(三) 佛教是消極、悲觀、避世、甚至棄世的。

當然,事實並非如是。首先,佛教絕不是迷信的。它既不是唯神論,也不支持唯物論;佛學的精髓在於以合理的身心,完善個人的人格和引導他人的人格。佛教從未迷信某一個神為主宰;相反地,佛教主張誰能完成這個目標,便成佛,因為佛不是神,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言之,「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迷失了自性的人就是凡失,覺悟了的人就成為佛。

佛是當我們的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佳的境界,而不是成為神。佛教根本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只是人間的覺悟者而已。四聖諦是佛教教義的精華,它具備了解佛法與開悟所需的一切,實在是一個理性的問題解決過程,合乎科學性。四聖諦中之第一聖諦是苦,就是承認和正視苦的存在、問題的存在。當我們這樣做,就能夠了解集 (苦的形成、問題的形成),進而離滅 (苦的結束、問題的解決)不遠了。第二聖諦是集,即是苦的根源、起因。第三聖諦是滅,意思是離苦,也就是得樂;透過智慧,證得涅槃 (正覺與解脫的境界)。最後的聖諦是道,即是通曉導致苦之止息的種種途徑法門。當我們明白到痛苦的本質與脫離痛苦的方法的時候,我們會變得開心快樂。

諸佛世尊皆出人間,

非由天而得也。

──《增一阿含經》

眾生不是受佛陀的主宰,跟某些宗教認為神創造萬物,故眾生受神的主宰,有很大區別。

很多人認為信佛者為求在生如願以償、祈褔消災,而到廟宇敬香許願;同時為求死後安逸,而誦經超度。確實,猶如其他宗教,佛教徒可能有達成個人利益的動機,但這不是佛教的核心精神。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卻無法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教強調「種善因,得善果」,我們一切都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佛教的教義並不是脫離世俗、脫離現實,而佛學更不是出世遁世之學。它是如實觀(understanding things as they are),並不是悲觀 (pessimistic) 或樂觀 (optimistic)。佛家如實看人生,認為人生實質是苦,眾生要接受及正視世間是苦的事實真相,但從不把人生帶向悲觀。佛家的苦諦之說只不過是以客觀態度反映事實而已。相反地,佛家用「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來面對人生的挑戰,助眾生從苦中超越,不再有貪、瞋、癡等等的不良心理,使煩惱止息,進入涅盤寂靜的境界。

我們可以用「三法印」總結佛學的精義,那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是說宇宙萬有中一切現像都一直在變化,並沒有可能經常維持不變的。諸法無我,是指一切都沒有主宰性質,有的只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無常與無我,在科學上隨便可以印證。至於涅槃寂靜,就是人們的理想境界,即是煩惱之火已經滅盡,到達完全解脫的清涼自在境界。

從個人經驗所得,佛學對個人快樂成長非常有效,把佛學揉進心理學對心理治療也很奏效。無庸置疑,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關,願大家都能透過學佛,做到「容我過關」!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