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知禮大師圓寂紀念日: 大師親撰《大悲懺》的大願和懺本特色

農曆正月初五是天台宗十七祖四明知禮大師的圓寂紀念日。知禮大師一生專注《法華經》和《金光明經》,因中興天台宗而被稱為祖。大師一生對佛教貢獻良多,本文專談知禮大師與《 大悲懺》。

知禮大師 (960一1028) 是北宋高僧,生平以著述、說法、禮懺作為修行的依歸。

大師除致力闡揚天台教義外,更精研懺法和躬身禮懺,而且屢獲感應。有一年,明州大旱,知禮大師和遵式法師共修《金光明》懺法,發願「行懺光明,祈雨求福。三日無應,當燃一指。」到第三天,果然天降大雨!

大師對於修持《光明懺》、《法華懺》和《彌陀懺》等深具信心,在這些懺法的修證基礎上,親撰《大悲懺儀》 和《金光明最勝懺法》。

知禮大師在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正月初一,啟建《金光明懺》七天。到了第五天,突然召集大眾說法,然後面向佛像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數百聲,繼而端坐安詳往生。是日為正月初五。

知禮大師是天台宗祖,所撰著的《大悲懺》與該宗有甚麼相應的地方?

大師以〈大悲咒〉為核心,擷取《大悲心陀羅尼經》部分經文,又引用《摩訶止觀》中「非行非坐三昧」制定這一部事理並重的懺儀。《大悲懺》中有許多的讚偈與儀式,不僅文辭優美,更深藏著許多修行與觀想的內涵。

天台修行的特色是兼具法義及實修。天台宗開宗祖師智者大師(538~597)著述甚豐,也有過多次從實修進入三昧的經驗。知禮大師的《大悲懺》秉承這個傳統和精神,可說是「理觀」和「事儀」並重。

修行《大悲懺》,包括了十個程序 (又稱「十科」),亦是十種自淨其意、誠心懺悔的方法: 一、嚴道場;二、淨三業;三、結界;四、修供養;五、請三寶諸天;六、讚歎申誡; 七、作禮;八、發願持咒;九、懺悔;十、修觀行。

佛弟子修這一懺法,有兩個重要目的:一、發菩提心;二、圓慧證性。大師的鋪設,是希望修行者在清淨的道場中,心存恭敬,在修行裏感應道交,得到法益。以儀軌內容的進行而言,《大悲懺》包含了懺悔、發願、供養、禮拜和持咒,通過唱、呼、誦、持拜、行、止、觀各種形式,學習和感悟觀世音菩薩的功行。

知禮大師所撰《 大悲懺》的原本,兼具有「事儀」和「理觀」兩者。如果依本誦持,是以整整二十一天為一個懺期。

到了明末清初,見月讀體律師(1601~1679)為了讓更多人使用這懺儀,將知禮大師的版本簡化,不再用十科分類, 重新組織成為《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大悲懺儀》)。其後,到了清仁宗嘉慶二十四年,寂暹法師又再整理出新的版本,成為今天通行的懺本。新版本可說是把天台的特色「理觀」刪除了,只留下「事儀」部分,依此法儀的法會長約兩小時。 刪節的版本,大抵可適應不同根器的佛弟子,讓大家在短時間之內得到利益。這亦是時代遞變的結果。

延伸閱讀:
常藻法師:懺悔,就是打開我們這千年糞坑

怎樣學習見月律師的「行力」和刻苦精神,並從而體會「不用談玄說妙,卻能來去自如」?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