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橘子」為甚麼又叫mandarin呢?又是怎樣從古印度的梵文mantrin演變過來的呢?

Mandarin這個字與佛學有何關係?那得要追查一下它的歷史演變軌跡才能看出箇中端倪。眾所周知,Mandarin所指的是「普通話」。查看詞典,如以小字開頭,mandarin還有另外三重意思,第一是「橘子」、「柑橘」;第二是「高級文官」;第三是中國昔日帝制的「官僚」,尤其是明清年間的「高級官吏」。那麼,「普通話」為甚麼叫Mandarin?它又和「橘子」與「官僚」有何關係?它們的詞義是如何演變出來的呢?

從詞源學的角度來分析,英文Mandarin源自葡文Mandarim,而葡文Mandarim源自馬來文menteri,而馬來文menteri又源自梵文mantrin。所以,Mandarin一字的傳播軌跡是梵文->馬來文->葡文->英文。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對馬來半島上的滿剌加國(今馬六甲)進行侵略。馬六甲王朝與中國明朝素有往來,永樂皇帝朱棣曾派遣使者來到此地以宣示威德,滿剌加國得到明朝的保護,成為了明朝的藩屬國。其時,侵略者葡萄牙人想晉見出使當地的明朝官員,遂借用馬來語menteri來作稱呼,因為馬來語menteri的意思是councillor(朝臣、部長),所以他們便借此來稱呼中國前來的官員。但葡人不諳馬來語,有音讀音,於是演變成葡文裏的Mandarim了。

其後,Mandarim進入歐洲其他語言,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很多,最著名的首推義大利人利瑪竇,當時他把Mandarim轉寫成拉丁文Mandarinos,用來稱呼明朝的官員和與他交好的士大夫。Mandarim傳入英語則變成了今天人所皆知的Mandarin了。

Mandarin在清初時有了引申義,由單純指中國官員,演變成兼指中國官員所操的語言,即「中國官話」。「官話」是對官方標準話的稱呼,以往稱為雅言,明清時期稱為官話,1909年開始稱為「國語」,1956年在中國大陸改稱「普通話」,新加坡獨立以後稱之為「華語」。隨著語言的演化,現在這個引申義變得比原義更為通用了。

「橘子」為甚麼又叫mandarin呢?據說這個詞義出現在十八世紀後期,當時的歐洲人來到中國,看到這些「橘子」的顏色與中國官員身穿的官服顏色相若,因此便把這種水果稱作mandarin了。

話說回來,馬來語menteri又怎樣從古印度的梵文mantrin演變過來的呢?梵文中的mantrin解作「部長」,馬來語看來是直接把這個意思植入自己的語言裡。梵文如何影響著馬來文,大概要從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孔雀王朝說起,當時的孔雀王朝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國王──阿育王。他是個驍勇善戰的暴君,多年來東征西討,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分的土地,其王朝版圖更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孟加拉以及伊朗等地,更一度攻佔東南亞,勢力遠及爪哇和馬來半島,這同時造就了印度人移居馬來半島的機緣,開展了歷史上第一波印度人往東南亞的遷徙。其後阿育王放下屠刀,皈依佛門,為整個國家帶來了佛教的繁榮。

至於梵文mantrin甚麼時候正式進入馬來語,成為menteri一詞,那已無從稽考,但該與以上這段歷史有些淵源。如果繼續剝繭抽絲下去,我們便會發現梵文mantrin一詞源自另外一個梵文mantra。Mantra在梵文中除了解作council之外,也有「咒語」之意,如六字大明咒,便是mantra一例。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