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極樂世界的胎生者與化生者之生活有何異同?

相對於化生者而言,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怎麼因緣下化生呢?《無量壽經》指出: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言「明信佛智」,即信靠佛力。凡夫未曾開悟見性,不是依性起修,因此,凡夫所作一切皆是有漏之業、不實功德,故言「作諸功德」(身口意念佛作業,而攝取佛迴施的萬行功德),而非「修諸功德」(以無漏心生,修萬行所得的真實功德)。

所謂「信心迴向」,即將成佛的信心,迴自力向佛力,如善導大師在「迴向發願心」釋云:「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到了極樂世界後,這等眾生發生了甚麼變化?《無量壽經》續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至於極樂世界化生者的生活,已經在前兩期的〈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後,還需要修行嗎?〉一文詳述。

若論生活享受,胎生者與化生者大致相若

上文指出,在極樂世界住胎者是有疑障的往生者,而有疑障的往生者才會在極樂報土修諸功德(依性修心,定慧三學),或修習善本(持戒修身,淨業三福),即所謂「修慧修福」,所以修慧修福的往生者只能住入「蓮胎」,未能正式「化生」出來,所以未得見真實的極樂世界功德相。

阿彌陀佛接引了一些抱着「修慧修福」心能的往生者,到了無為涅槃的極樂報土後,只好讓他們在「蓮胎」内依其自心所願,繼續「修慧修福」,又因他們修業時節有延促,故住胎時劫有不同,華開有遲疾,果益亦有異。這些自心所起的種種差別者,根本與平等一相的報土不相應。

那麼,在極樂報土裏,這些疑惑佛智的「修慧修福」胎生者,與那些明信佛智的「專稱佛名」化生者之生活,有何異同?依《無量壽經》言,如「胎生文」前云:「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可知胎生者的生活,如忉利天,受諸快樂,亦皆自然,衣食用品,隨念而至,非造作也!所以,若論生活享受,胎生者與化生者大致相若,但《無量壽經》指出:「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

又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散善義〉云: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諸苦。《經》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所謂「華內三障」。

作為娑婆世界的一個罪惡凡夫,能夠得生彌陀極樂國土,永離生死輪迴苦海,算是難得稀有,理應不用計較胎生者與化生者之生活異同,但前者因自心有疑而行雜,直接影響得生機率,故釋迦世尊不得不提出這個胎生問題,以策勵凡。

胎生者在華內有三障

胎生者在華內有三障;言障者,即罪障、障礙、報障、受苦,他們會不會不快樂呢?《無量壽經》又詳言: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蓋。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

雖然生活富足,如轉輪王,無所乏少,但「王子」怎會快樂呢?《無量壽經》續云: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胎生者在華內有三障,心不安樂,自然想求出離,並欲得神通自在。

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

故續云: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諸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即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定善義〉云:「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當觀世音菩薩為說開華三昧,他們才知道自己本來疑障之罪。他們既自責悔過,疑障乃除,即時自然化生,華開見佛,並與平等一相的報土相應。又,他們能與不退轉菩薩為伴侶,同遊於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普賢之德。

其實,這個胎宮之難的問題,有理說不清,很難以人類語言和智慧解說得清楚,釋迦牟尼佛也因應此方世界的人之理解力作譬喻而說之,有說「蓮苞」、「胎獄」、「邊地」、「疑城」、「懈慢國」等等,無非勸進有緣往生淨土人,仗佛願力,一心專稱佛名,即得往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