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梵音繚繞——在音樂中聞法

佛樂展演
佛樂展演

提起佛教音樂,你會想起甚麼?

不停循環播放的「唸佛機」?群星唱經賀佛誕?王菲與張智霖合唱的《心經》?甚或是關淑怡的《梵音》?本月至少有兩個與佛教有關的音樂演出。一是由康文署主辦的「佛樂展演」,另一場是由進念二十面體創作的《心經即是巴哈》。前者是傳統的佛教音樂表演,後者則令人期待會有創新的演繹。

《佛樂展演》 嚴謹堅持

上星期舉行過三場的《佛樂展演》,是康文署主辦「絲綢之路藝術節」的閉幕演出。這次《佛樂展演》邀請了當前三大語系佛教音樂的代表,分別是甘肅甘南拉蔔楞寺佛樂圑﹙藏傳語系﹚、雲南西雙版納總佛寺佛樂團﹙巴利語系﹚和山西五台山佛樂圑﹙漢語系﹚來港演出。三大佛樂圑難得聚首香港,吸引了不少信眾及音樂愛好者前往聆聽欣賞。

佛樂,又可稱為「梵音」;在中國,所有佛事唱誦,皆稱為「梵唄」。佛教音樂的源頭,大概從佛教在印度誕生之時已經出現了。隨著佛法的傳揚,佛樂亦傳至世界各地,所謂︰「哪裏有佛教徒,哪裏就有佛樂聲聲」。這次《佛樂展演》便將三個富有不同地域色彩及風格的中國佛樂圑帶來香港。

音樂會中首先出場的是山西五台山佛樂圑。他們先念誦的兩首是和念《三皈贊》和令調《準提神咒》。「和念」和「令調」是五台山獨特的誦經形式,前者是有樂器伴奏﹙如笙、管、笛及敲撃樂﹚的唱誦,後者則是沒有樂器的伴奏。當樂師演奏及唱唸《準提神咒》,反覆的樂句及低迴的和聲,令沒有宗教信仰的筆者也不期然想起西方音樂的 a cappella﹙無伴奏合唱﹚——是的,是西方在教堂誦唱,與宗教有關的音樂。其實五台山的佛樂也有「活化石」之稱——他們的音樂保存了大量唐宋詞牌、曲牌及元明清的戲曲曲牌。相信當晚在座的聽眾,即使不是信徒,只是音樂愛好者,也能聽得到音樂在宗教的守護下,當中對傳統的嚴謹堅持。

中場休息前出場的是雲南西雙版納總佛寺佛樂圑。這隊代表南傳佛樂的樂圑,在演出開始時,僧侶隨著音樂,按照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表演托缽接受布施。然後由穿著傣族民族服裝的居士上台敬告天地,接受「五戒」,然後由僧侶正式誦經,最後樂圑僧侶以巴利語誦經祝福香港人。總佛寺樂圑的「演出」是各樂團中至為簡潔質樸,沒有展示特別的樂器、儀式,沒有過度的戲劇效果,但聽他們以巴利語誦經,的確有如場刊所說,令人「心情舒坦,神情安逸」的效果。

下半場是甘肅甘南拉蔔楞寺佛樂圑的演出。當身穿紅色、桃紅色袈裟,頭帶黃帽的藏傳佛教樂師搬出三米長的大號﹙筒欽﹚時,已滿足了不少特地來看「異地風情」的眼睛。

僧侶從左右兩邊出場,在台上魚貫而行,一面吹奏一面行走,配以投射成紅色的舞台背景,的確有肅穆之感。至念誦《如森久堆瑪》時,領唱的僧侶低厚的聲音,令人難忘。沒有樂器的分部輪唱,聽覺不敏感如我者,故然看不見不同的聲部如何分佈,只見他們在停頓之處一同呼吸,自有一種和諧。出乎意料的是樂圑表演的藏戲音樂《賽赤昂騷》和《江希》,樂吹奏的樂器與漢傳佛教的大同小異,連音樂風格也透出中土戲曲音樂的影響。正是這些無形的扣連,可見佛樂佛法無分民族國界。

這是筆者第一次進場聆聽佛教音樂表演,自問對佛教認識不深,所以只以一貫觀賞藝術演出的角度去欣賞這次佛樂表演,對於演出中展示的佛法,也不甚了了。這次演出,除了場刊,主辦單位還備有導賞專刊、雜誌廣告等,以詳細的文字介紹這次演出。不過,文字內容著重佛樂圑的背景、佛樂歷史等等的介紹,至於佛樂中的宗教性﹙即「法性」﹚,對於我等佛教的門外漢便不容易領悟得到。這是因為,以文字覆述「音樂中的法性」並不容易?定還是,這次《佛樂展演》是屬於「絲綢之路藝術節」其中一項目,整個藝術節以「西域風情」作為主打銷售策略,於是節目中的宗教元素,對著「異地風情」這個亮視點,也需要靠邊站?

心經即是巴哈
心經即是巴哈

《心經即是巴哈》 著重「有心」

「佛教音樂之中有佛法。最重要還是聽眾聽完佛樂之後,能否領悟到『法』。」釋衍空法師對於佛教音樂表演,下了這樣的注腳。他將會在進念二十面體的《心經即是巴哈》負責講解《心經》的部份。

《心經即是巴哈》是另一齣以佛教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下稱《心經》﹚為有關的音樂表演。

作為是次演出的編導及設計,胡恩威是因為了《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義理所觸動,於是透過經文唸誦,多媒體劇場效果和影像來展示《心經》,同時邀請了韓韓籍大提琴手李有洪,現場演奏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其中三首。而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釋衍空法師和釋法光法師,會在音樂演出後,擔任座談會嘉賓講者,解說《心經》和佛學義理。

將《心經》與巴哈聯繫起來,胡導演解釋這是緣於某次讀到一行禪師解說《心經》時,他正在聽巴哈音樂。就在這神奇瞬間,他感受到《心經》與巴哈音樂有著共通之處︰「巴哈的音樂是內在的,很meditative﹙冥想的﹚的,好像很工整,但當中會有些起伏。這與《心經》講一個個體與世界的關係、個人修為等等,都是共通的。」另外,其實他也正在構思繼《華嚴經》之後,他還可以借哪些經典來創作呢?《華嚴經》是結構龐大的佛教經典,而《心經》的「規模」則少得多,不過二百六十字,是佛教經典中字數最少的一部,於是想在上面進行創作。

究竟《心經》與創作三百多年前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音樂兩者有甚麼關係?十歲開始練習巴哈音樂的大提琴獨奏家李有洪,為了這次演出而讀《心經》,他則覺得︰「《心經》是這樣的短,看似非常簡單,但也非常難懂。但當中提及的「簡約」﹙simplicity﹚及「專注」﹙devotion﹚,都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體現出來。」

胡恩威覺得《心經》中的十六個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出了人生所有問題的根源。而李有洪則認為「空」不是「無」,而是一種「空間」﹙empty vessel﹚,這與巴哈音樂中創造出的「空間」,是共通的地方。李有洪一家是天主教徒,這次是他第一次參與與佛教有關的音樂演出。問他有沒有到演繹上的困難,他說「藝術家對同一件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詮譯,幸而合作的佛教圑體也明白,這次音樂與佛教結合的演出,可以讓更多聽眾認識《心經》,認識佛教。」

上次《華嚴經》演出,演員會在表演中解讀《華嚴經》經文。這次《心經即是巴哈》,導演則乾脆將這演出與經文解讀分成兩部分。其實以藝術演出來推廣佛法,又或是在佛法中滲入藝術性,真的是一項高難度動作?「其實佛教藝術自古己有,就如敦煌壁畫。藝術家有時也許會『解錯』經典。可是,如一尊佛教雕塑,由明白佛理的人去雕刻,當然可以,但不經藝術家的手去雕琢,又好像『無咁靚』。就如張大千筆下的敦煌與敦煌壁畫的分別。」衍空法師如是說。他相信,佛教與藝術,兩者需要經過「磨合」,最終會有成果。「就如進念與佛教有關的演出,你可以看出他們也許對佛法不太認識,但他們還是很『有心』,會嘗試將『法』這個元素放入作品裏面。雖然你看他們的作品『怪怪地』,有時候藝術手法與『法』是否有關,我也摸不著頭腦。」到最後,最重要還是「有心」。

進念二十面體關於《心經即是巴哈》的網頁﹙http://www.zuni.org.hk/zuni06/performance_detail.php?l=t&y=2009&s=13&id=250﹚,備有詳細的《心經》歷史與解讀,還有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相關資料。

info

《心經》講座

主講︰釋衍空法師

日期︰11月13日(五)

時間︰8PM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心經即是巴哈——多媒體大提琴心靈獨奏》

日期及時間︰20 – 21/11 晚上8時;

21/11 下午3 時;22/11 下午5 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查詢︰2566 9696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