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的「心如工畫師」藝術講座:創意與精神生活的實踐,香港佛法中心同學會邀請到前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李慧嫻女士為大家說出她「指頭下的生命──不離地的創作」。
看李慧嫻女士的作品不單是眼睛的享受,聽她娓娓道來創作中的心路歷程和作品展出後的迴響更是一種耳朵和心靈的享受。相信當天在場的觀眾都同意這不只是一個陶藝講座,更像的是一個陶藝棟篤笑,因為單單在第一節四十分鐘的講述中台下就有不下十多次的笑聲爆發。
由於父親是攝影師,少年時的李慧嫻要幫忙弄乾剛曬出來的照片,於是有機會看到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場景下的照片。雖然接觸了很多不同人的悲歡離合,她覺得自己始終只是一個局外人。直至某年某日遇上了一團泥,自此之後,李慧嫻便與泥結上了不解之緣。那團泥,讓她可以透過指頭,在靜寂的工作室內,在感受著自己溫暖的呼吸中,偶而會有收音機的廣播聲作陪伴,重現一個又一個不離地的生活小故事。李慧嫻不單用陶藝記錄了生活,也把自己融入了那些被記錄的生活片斷當中。
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李慧嫻笑謔說,自己認知「既有菩提樹,也有明鏡臺,同時還時時勤拂拭,奈何卻仍然惹塵埃!」(神秀原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茶餐廳──細緻地記錄著香港精神
生活展影──生活上的場景重現
文字突破
戶外雕塑
皮禮士利遊台灣
李慧嫻謙說她的陶藝雕塑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需要其他人的參與才能圓滿地把作品在不同的個體生命中不斷延續、呈現、完成;需要有connect(聯繫),才有返來的效應。
李慧嫻的心聲:與大家分享那些很高興的事情其實是一些意外的收獲,是事後的事;工作其實是一件靜寂和很個人的事,是一個人拿著一團泥在搓……泥人大多是抬頭向上望,是因為要四目交投產生化學作用,不是有意為泥人增添些甚麼力量,而是為了有溝通而造成一種顯現於外的效果……
日復一日捏製這些陶人,李慧嫻沉醉於手與陶之間的親密觸感。在這些圖片中,我們不但能夠窺見藝術家如何在重複的動作中滌蕩內心,回溯沉靜的生命狀態,還看到藝術家如何關心其周遭的人與物。李慧嫻女士不單為她指頭下的一團泥賦與生命,也為她生活裏眼中的人物賦與生命,她的創作更讓其他認識或不認識她的人帶來歡樂與情趣。
文:Anita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