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末法時代信佛五難如何得破?此時此地,信佛學佛,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網上圖片

若聞《無量壽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指出,人要聞此彌陀名號救度之法,實屬不易,就算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也要闖過此關,云:「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釋尊又告訴我們,很多菩薩欲聞《無量壽經》,而不能得,云:「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所以,我等凡夫今生得聞《無量壽經》及淨土法門,難得稀有!

釋迦牟尼在《阿彌陀經》末段一連說了五個「難」字,為五濁惡世的罪苦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說明娑婆眾生身處「三界火宅,眾苦充滿」,既得「難教」之身,更應好好珍惜信佛聞法因緣,專稱佛名,願生淨土,得見彌陀!

身處五濁惡世這個大環境,唯見惡人,唯聞惡聲

所謂「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其中的見濁 (見惑,或正障、所知障)與煩惱濁(思惑,或習障、煩惱障),是令我們墮落三途、輪迴六道的根本。

「劫濁」者,娑婆世界經歷成、住、壞、空循環變化,眾生為饑饉、疾疫、刀兵等「三小災」,乃至水、火、風等「三大災」所害,不得安寧;「見濁」者,就是眾生沒有正知正見,對境生迷,無正道之教,以致惡世眾生唯見惡人,唯聞惡聲。

「煩惱濁」者,世人薄俗,共爭不急之事;妄起分別,貪求愛欲,瞋恨怨憤,爭名逐利,自尋煩惱。「眾生濁」者,眾生皆是雜業所成,多有弊惡,身心不淨,不堪信受善法。「命濁」者,就是壽命短促,難成道業,無出離之緣。

生於末法這個時代,無佛住世,信佛學佛,有「五難」

所謂「屋漏兼逢夜雨」,為五濁惡世的罪苦眾生,適值末法這個時代,信佛學佛,難上加難,關鍵在無佛住世。如《往生論註》云:「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佛力)持。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甚麼是「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表相上很善,似是佛法,實是亂了菩薩法。但我們沒有擇法眼,不知誰是佛,誰是魔,也不知誰是真,誰是假。所以,經常把外道法當作菩薩法,此是第一道難關。

甚麼是「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就算有人知道甚麼是菩薩法,但卻修不了,極其量只求自己出離生死,只顧自保,發不起菩提心,談不上是自利利他的大乘根器。

有時,定性聲聞比凡夫更難,若不迴小向大,即是從菩薩道中退墮,故言「障大慈悲」。何況,想到「自己未得度,何以能度人」,或聞說「想成佛,先成人」,很容易退心。

甚麼是「無賴惡人,破他勝德」?講完修習大乘、小乘之難處,做人呢?好人也很難做!何以故?無賴惡人多的是,見人行善修道,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譏諷、詆毀、設障礙、攪破壞,所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甚麼是「顛倒善果,能壞梵行」?縱使遇不上惡人,自己可以修行,但只是修人天諸善,雖是善果,但樂報盡時,還入苦趣,只是有漏的善、雜毒之善,故言「顛倒善果」。求升反墮。是得是失,是禍是福,不可而知。

「梵行」,是清淨之行,淺說為離欲之行,深說即涅槃之行。曇鸞大師云:「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所以「能壞梵行」。行者若求世間享樂等善果,則會失去、破壞梵行。

處於五濁環境、活在五難時期的我,唯持彌陀本願力為增上緣

甚麼是「唯是自力,無他力持」?他力,指佛力。聖道難行,單憑自力,沒有佛力的保佑,加持、攝取,是不能成就。前面說的「四難」,最根本的難,在於「唯是自力,無他力持」換言之,只要有他力持,其餘「四難」不是難矣!

有「神鸞」之稱的曇鸞大師,謹依龍樹菩薩的「難、易二行」判,而立「自、他二力」判,極具現實意義,特別是處於這個大環境、活在這個大時代的罪苦凡夫,一切皆由業力牽引,身不由己,隨業受報,無有出期,唯一希望就是有佛可依、可靠,有佛保佑,加持、攝取!

就此「五難」,曇鸞大師即說「五易」而破之,云:「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但以」,就是「只要」、單憑「信佛因緣」,如龍樹菩薩言「以信方便」。

「但以信佛因緣」,不為「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願生淨土」,不礙「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乘佛願力」,不怕「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不會「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不是「唯是自力,無他力持」。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為甚麼會有這樣「便宜」的事?曇鸞大師釋言: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又言: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下文再討論「信佛因緣」。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