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一)

「願」是一種內心的期許,希望自己、他人,乃至世界都能夠變得更好、更圓滿。菩薩的「願」並非一種簡單的期望,而是一種堅固的誓言,是一種清淨、殊勝的大誓願。對大乘修行者而言,「發願」是相當重要的,是十波羅蜜之一。「願」有通願和別願之分。通願,指諸佛、菩薩共通之誓願,如四弘誓願;別願(又稱本願)則是佛、菩薩各自的大願,例如: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的根本誓願、觀世音菩薩的聞聲救苦願等。本文將略述普賢十願之首兩個大願,望諸位共同加勉,共同向無上菩提邁進!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的地位極為重要,其在《華嚴經》(晉代譯本六十卷本)的第一會、第六會、第七會以及第八會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十大行願,則出自《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在此品中,普賢菩薩告知善財童子以及會中的大眾,「如來的功德浩瀚無邊,不可思議,即使十方諸佛相續演說亦不可窮盡。如果希望成就如來的功德,應該修習十種廣大行願。這十種大誓願分別是: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換言之,十大願王實際上就是修習十項通往成佛的必修科。

一者,禮敬諸佛,意思就是至心禮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尊。「禮」是相當重要的,透過身體的動作去表達內心對佛陀的敬意。每個地區對於「禮」的表達方式各有不同。例如:佛教經典所記,古印度的習俗是「稽首佛足,右繞三匝」,意思是把我們最為尊重的頭部觸碰佛足,並且順時針繞著如來三圈以示尊敬。隨著歷史的發展,現時漢傳佛教仍然保留著這種「頭面接足禮」。禮佛時,我們必須肅立合掌,至誠恭敬地注視佛像;然後右手先下,徐徐下蹲,右臂向前按著拜墊的中間,接著兩膝跪下,左掌伸出,按在拜墊的左上方,右手向前移動,與左手對齊,把額頭平貼於拜墊上,雙手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掌心貼地,然後右手移到拜墊中間將身體撐起,緩緩站起,兩手合掌。如是禮拜三次,合什問訊而結。以上是漢傳佛教普遍禮佛時的行儀。

為何禮佛如此重要呢?這可以從三個層面探討。第一,感恩諸佛慈悲教導。眾生在無始劫來流轉於生死苦海中,不知真實,難登彼岸。而諸佛世尊憐憫眾生,經三大阿僧祗劫終成兩足尊,用種種善巧方便教化眾生。如此偉大、崇高的佛陀,理應禮拜。第二,降服我慢。古人認為頭頂是最為尊貴的,而足下則是卑微的。《六祖壇經》記載,法達禪師禮拜六祖時低不碰地,是貢高我慢之心所致;其後被六祖苛責「你磕頭,卻頭不碰地,還不如不行禮」。所以,稽首禮佛實際上就是降服我慢,承認自己的不足,願意捨棄過往錯誤的想法,從今以後以佛陀為真正的皈依處。第三,見賢思齊。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禮敬諸佛的目的,是希望善財童子能夠生起一種見賢思齊的心,要確實地實踐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而最終成就無上佛道,與諸佛世尊看齊。所以,禮佛並不是簡單的幾個動作,而是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敬禮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普賢菩薩指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無量無邊。發心修行的菩薩應該以種種言語、音聲稱讚如來的勝妙功德。何故稱讚如來功德便能夠積集菩提資糧呢?因為讚嘆如來即表示對諸佛所作的一切教化、示現、開示的認同和肯定。這種發自內心的欣賞和激情能夠化為推動力,推動菩薩朝向實現成佛的理想。因此,在很多佛教法本的開首或結尾均有一些讚嘆文。例如:觀音讚、藥師讚、彌陀讚等。這些讚文都是古德以優雅的言詞稱揚、讚嘆諸佛菩薩的殊妙功德以及慈悲化度眾生的大願。倘若我們能夠把這些典雅的讚文背誦下來,時刻憶念諸佛的本願功德。不僅可以策勵自身,更能夠在修習止觀時憶念如來本願功德,從而增長行者的慈悲願心,使身心保持安祥、柔軟、喜悅。故此,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要以清淨的身、語、意讚頌諸佛功德,永無疲厭!

普賢菩薩以「禮敬諸佛」和「稱讚如來」作為十願之首兩願,不僅教誨我們要改邪歸正,以佛為師,更鼓勵我們應該主動稱讚諸佛的殊妙功德,以欣賞和讚美的方式,激勵自身趨向菩提之果!餘下八願,有待下期再述!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