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分位假法嗎?(二之二)

圖:Pixabay

上篇是從佛法的角度探討時間作為分位假法的意義,並引龍樹菩薩《中論》〈觀時品〉的偈頌,說明時間離不開物質。雖然如此,我等凡夫對這個偈頌[1],並不容易攝受明白。這篇從世俗諦及科學的角度,從時間的相對性和物質(依托)性這些方面探討分位假的問題。

本文的結論是,時間與空間有不可分割性,微觀世界存在的不確定性和維度的不可逆性。由此而推斷時間有其非常重大的物質依托性和相對性。故此,即使在世俗意義而言,時間也只有其相對性(分位假),而無絕對性或實質性的意義。由是可知,佛經的經首往往只說「一時」,是有其意義的。

時間與空間

中世紀哲學家聖奧古斯丁說過:「時間是甚麼?如果人不問我,我自己很清楚。但一旦問起,我便茫然不知。」這說明了,時間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很實在。但他的實質是甚麼,想深一層往往未必容易明白的。

在舊有的經典物理概念中,時間和空間是獨立存在的;並不形成互相依賴的關係。但在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出現後,時間和空間,就融合成了一個並不平直的時空整體概念。時與空,不僅不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複合在一起的。空間與時間,因為在有限的光速傳播的條件下,有著以下三個特殊的分位性質(物附性)。

其一、在一個偌大的空間中兩個地點的人來說,他們對於當下的時間的理解,是完全不同,沒有「同時」這個概念。例如相距一光年的甲對乙傳送我的現在情況,等到乙收到甲的訊息的時候(乙的當下),已是一年之後的事情了;早已經不是甲的當下了。所以距離,即空間這分位,令共通的「當下」不存在。(在佛經中所說到的過十萬億佛土的距離上,再去談時間便變成了沒有意義的了。)

其二、即使在一個規模較小的空間中的兩個地點,因為相對運動速度的不同,雙方因而實際經驗的時間亦不同(不是感覺不同,而是實質性的不同,如甲觀察到乙的時鐘慢下來)。這是相對論推導的結果,而且在實驗中驗證真確。但在有限相對速度下時間的分別不很大;要是速度增至可與光速比較的話,結果便完全不同。(如忉利天的時間可比人間長。)

其三、在一個巨大的天體影響下,時空可以發生扭曲,因而時間走慢,甚而至於接近停滯。這也是相對論推導的結果,也經實驗確認。由此可以看到物質與時間確有其緊密關係。

時間與微觀世界──新理論

上述的是相對論對時空在宏觀世界中的演繹。至於在微觀世界裏,時空的性質就必須結合量子論以作解釋。但兩種理論來自兩個不同世界,所以兩者的融合非常不容易,但卻是科學界的新方向。這方面最新的發展就是導出了量子引力裏的Wheeler-DeWitt Equation,描述了時空在量子級展現的情況。一個驚奇的結果是時間的維度在方程式中消失了。這種量子級的物理非時性(timelessness)究竟具有甚麼的物理意義呢?其中一種說法是:在微觀基態下,可能並沒有時間維度(時間的基本存疑性),而只有物與物間的相對轉變。時間並非微觀物理理論中的必要或基本元素;時間的出現只是微觀事物在宏觀世界的集體展現結果。正因為我們日常能經驗到的是宏觀,是石頭,是山,我們見不到微觀,見不到粒子;於是我們理解的,便是眾多粒子的集合表現,是混雜和平均後的結果。而且因為熱力學的緣故,眾多粒子最終在熱散失的過程中損失其能量,故此產生不可逆的轉變,並由此而產生了時間的概念[2](這裏似乎也可體驗分位假中的假是相對心法與色法假的另一重意義)。至此,便需引入下面時間的箭頭問題。

時間與系統──時間旅行

所謂「時間的箭頭」,即是指物質在時間的維度上狀態的變化,通常是不可逆的。例如玻璃杯摔在地上,破爛了便不能回復原狀。但這種時間維度上對稱性的破缺,是系統性的緣故(時間的物附性);因為系統往往在最後的階段中,因熱能散失過程的不可逆,而做成了整體性的最終不可逆。在熱力學上,這是熵增的過程,亦即系統的秩序性損減了,由秩序狀態(杯),變成混亂狀態(碎片)。於是時間的箭頭便形成了。

這種時間在系統性上的不可逆,常引發科學界的爭論,亦即時間旅行或時間機器的可能性。(實際上,從時間的分位假這種性質已可推斷這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時間從來都沒有它的實質性的緣故。)有趣的是,霍金曾經煞有介事的做了一個關於時間旅行的實驗,探討是否真的有未來的時間旅行者。霍金確定了一個與時間旅行者相聚的時間地點(2009年6月28日劍橋大學某處),並印製了請柬,放在一個既能長久保存又能被將來的時間旅行者發現的地方,又在該預約時間後才公布這項安排。霍金秘而不宣地在指定的時間地點到臨,但卻沒有發現任何的時間旅行者[3]。(大概他們還沒有讀過僧肇《物不遷論》中的「物不馳騁於古今,各性住於一世」的道理吧!)

總結

從以上各種科學角度看,可以見到時間與空間確有其不可分割的關連性(物附性),在微觀世界的存在疑問性(基本存疑性)及在維度上的不可逆性(物附性);在在顯示了時間對物質依托性和相對性。所有這些,都對當中分位假的性質及龍樹菩薩在時間的物質性的偈頌作了最好的詮釋。所以,在以後閲讀佛經的時候,讀到經首「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應理解這「一時」並非源於印度人對時間觀念的籠統或模糊,而是理應如此。因佛在廣大的宇宙中各大千世界說法時,是實在沒有一個真正的「時間」可言的。


[1] 《中論》〈觀時品第十九〉:「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

[2] Carlo Rovelli (2016),Reality is not what it seems:the journey to quantum gravity.  p.158 – p.222.

[3] 盧昌海《霍金的派對》頁15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