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等人,學佛要趁早——專訪佛學老師鄭運蘭

鄭運蘭數十年來誠心向佛,自覺學習佛法,讓她一生受用。

自小與佛結緣的鄭運蘭,數十年來一直專心鑽研佛法,從2005年開始更擔任佛學教師,為弘揚佛教文化出一分力。她直言學海無涯,人力有限,所以必須把握時機,及早為自己累積資糧。聽她述說過往的人生經歷與學佛體驗,筆者汗顏之餘,更深深領會到,凡事有因必有果。

默默耕耘,必有所獲。做人如是,學佛,也一樣。

就讀佛教小學    六歲已經皈依

鄭運蘭並非出身於佛教家庭,但因緣際會之下,小時候入讀了佛教內明小學,從此與佛結下不解之緣。由於校內設有佛學班,她自六歲開始,已經接觸佛法。「當時我們每天都要唱三寶歌,學校更會定期舉辦皈依儀式,由校監洗塵法師主持。那時候我覺得洗塵法師是個很親和的人,總是以殷切的眼神看著我們這群小學生,所以早在一年級時,我沒經父母同意,就自行報名皈依。現在回想起來,也覺不可思議,實屬一份難得的因緣。」

「小學那六年,其實我都很喜歡上佛學課,每年未正式開課,已把學校派發的佛學書讀畢。雖然我的學業成績算不上優異,但每年總能拿到佛學獎。」鄭運蘭表示,她對佛學特別感興趣,皆因她很愛看那些論因果的佛傳故事,而佛教的因果觀念,自此亦深深植根於她的心中。

「所謂『因果』,即是『緣起法』,也就是《阿含經》所說的『此有故彼有』。簡而言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帶來果報。這種觀念對我的成長以至整個人生都有很大影響,所以從小到大,我都不會走歪路,既不抽煙喝酒,更不殺生害人。」鄭運蘭強調﹕「並非說我是佛教徒,就得遵守佛教的規條﹔而是當我知道凡事有因必有果,自然會按照這個原則去走我的人生路。」

鄭運蘭自2005年開始教授佛學,現為志蓮淨苑佛學導師。

孜孜不倦學習   務求教學相長

小學畢業後,鄭運蘭未能如願升讀佛教中學,在學佛路上算是遇到了一個小小挫折。直至大學畢業,投身社會工作,她才利用公餘時間繼續進修佛學,從最初的佛學基礎班,到其後的佛學碩士及漢文佛典證書課程,一步一步的延續她的學佛旅程。

「我這個人比較愚笨,未必一下子就能掌握所有道理,所以起初報讀佛教青年協會的佛學基礎班時,我會不斷重重複複去上課。學佛不能求快,必須打好根底,有時你聽了兩小時課都聽不明白,但也許下次再聽時,突然會有所領悟。」

然而,鄭運蘭不諱言,這種學佛方式其實有欠系統,加上自覺對佛學的認識仍未足夠,於是在2004年決定修讀香港大學的佛學碩士課程。「以往上佛學班,只是聽和聞,有時難免會有點懶散﹔但修讀碩士課程卻不一樣,你必須交功課,並且要有更多思考,所以得著也更大。」

除了繼續進修,鄭運蘭自2005年開始,還先後在居士林、弘法精舍及志蓮淨苑任教佛學。由於要講授佛法,鄭運蘭深感自己必須再接再厲,力求精進,所以取得碩士學位後,又報讀了香港大學的漢文佛典證書課程。

「佛學博大精深,有很多經論需要鑽研。與此同時,學佛必須有一顆謙卑的心,如果你覺得擁有碩士學位已經足夠,那就難有進益。」她續說﹕「修讀佛學課程對我教學很有幫助,因為我可以把學習到的知識,傳授給我的學生,務求做到教學相長,互有得益。」

回顧數十年的學佛歷程,鄭運蘭坦言﹕時間不等人,學佛要趁早。「別總是說退休後才去學,既然現在有那麼好的機會,為何還要等?何不趁自己的體能和記憶力還應付得來,就把握時機好好學習?日後當我們遇到逆境時,便可以借助佛法去化解難題,走出困局。」

經歷重大考驗   仍能安然面對

事實上,鄭運蘭在人生路上亦遇過不少難關,包括至親離世之痛與罹患癌症之苦。幸好,她最終也能憑藉佛法的指引,得以安然過渡。「佛教讓我明白到,每個人都會面對生老病死,有些人會早一點遇到死亡,有些人則會遲一點,所以當年我患上癌症,也全無『為何偏偏選中我?』的想法。」

「我要面對患病和親人離世的考驗,可能背後包含著很多因緣,並非我天生命苦。當你知道甚麼是緣起法,自然不會怨天尤人。其次,身為佛弟子,我們都知道世事無常,就如新冠病毒也會不斷變種。正因為無常,好的環境會過去,不好的環境也會過去,明白了這一點,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會失去希望。」鄭運蘭解釋道。

儘管曾經歷不少重大考驗,鄭運蘭最終也能憑藉佛法的指引,化解種種人生難題。

「患癌時,我從沒想過為何自己會得此病,與其花精神去探究前世今生的因果循環,倒不如善用時間尋找方法醫治,正如《箭喻經》講述的那個中箭的人,其實他最需要的並非深究那支箭是誰人所發,而是要馬上醫治箭傷。若要說因果,我就更有信心可把癌病治好,因為我今生從沒做過壞事害人。」

說到底,學佛就是要獲得智慧去化解問題,而非令問題複雜化。「假如患病是第一支箭,那麼對生老病死的執著就如同第二支箭,只會使中箭者更加痛苦。由始至終,我都不太擔心面對死亡,所以從不會問Why me?即使我看到別人的經歷比我順利,也不會羨慕或妒忌,畢竟每個人的因緣都不同。」

「我們並非聖人,難免有喜怒哀樂,但學佛能讓你學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佛教說『苦、集、滅、道』,當我們建立了這種思維模式,明白人生為何有這個苦果、有甚麼辦法解決、怎樣才能自在一點,一旦遇到困難,也能把心安住,至少不會苦上加苦。」

鄭運蘭表示,一直以來,她都是依循佛法教導的方式去思考、去行事,除了修讀佛學、閱讀佛經,還會堅持天天做功課。「我每天都會做早、晚課,誦經、抄經、持咒、念佛號,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閒來外出跑步,我也會邊跑邊念〈大悲咒〉,坐地鐵時也會念誦《心經》,藉此迴向眾生。做這些事情不費分文,卻能讓你心靈富足。」

總結經驗,鄭運蘭認為,最重要都是秉持正信。她還不忘寄語讀者﹕「佛陀的教誨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學懂了,從此一生受用。所以,學佛真的是越早越好。」

延伸閱讀

「我」就是學佛的指數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