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憑花寄意——「百喻人間」系列之十五

(續上期)

原典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百喻經》卷一第一「愚人食鹽喻」 (CBETA: T04, no. 0209, p0543a16-21)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進餐,卻嫌食物淡而無味。主人知道之後便為他添加鹽,食物就可口得多。於是是自言自語想:「食物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加少許就如此美味,加多了可會更加美味?」於是他就只吃鹽,當然是咸得要命。故事中愚人未必真是個愚人,只是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顯得蠢笨。人生中要面對及處理各種人和事,過程中或許處理不當,讓自己成為愚人,重點是讓自己有及時修正的機會。

時至四月,終於由反覆的乍暖還寒,到大地回春的感覺。本來光禿禿的樹枝又冒出新芽,花開處處。網上見到不少市民貼出美麗的花海、花朵的相片,賞心悅目,令人心生歡喜。當中亦見有不少相中鮮花被人折斷,這些有心或無意的愚蠢行為,實在可惜。令筆者聯想起釋迦牟尼佛與大迦葉尊者於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將以心傳法的一幕。

大迦葉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以頭陀苦行第一。禪宗以尊者為西天祖師,於《彌勒下生經》中提及大迦葉尊者依佛陀所託,於耆闍崛山頂等待龍華三會之時,讓彌勒取得佛陀所交付之僧伽梨衣。

大迦葉,又稱摩訶迦葉,生於王舍城近郊的婆羅門家庭。在八歲的時候,依傳統受了婆羅門的戒條,並且學習各種學問,包括祭祀法、書畫、算術、文學、五明、四吠陀,以及星宿運行、陰陽吉凶、地震雷鳴、音樂歌舞等。聰明的他,對所學皆研究得徹底。大迦葉從小就和其他小孩不同,他討厭世間上的歡樂,鄙視情欲,厭惡不淨,常常希望離群獨居,發願生生世世修行。他曾被父母逼婚,無奈下與同樣立志修行的妻子,相約以禮相待。十二年後,二人在父母往生後,開始修行。大迦葉尊者東南西北四處訪師求道,先事火外道,修拜火教,其妻子則拜裸型外道為師,二人卻深知未能究竟。兩年後終於竹林精舍看到佛陀肅靜和威嚴之相,他在佛陀的座前合掌頂禮之後,皈依成為佛陀的弟子。回到竹林精舍,佛陀為尊者剃度,又為他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在他剃度的第八日,他就開悟了。尊者堅守十二頭陀苦行,經佛陀點化後,更不忘肩負教導後學的重任。在付法阿難後,尊者入禪定於雞足山,承擔將釋迦牟尼佛衣缽傳予彌勒菩薩,並輔佐他勸化眾人。

大迦葉尊者深受佛陀信賴,在佛弟子當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亦於入滅之時,待得尊者趕回拘尸那羅城後,再次以心領神會,接著伸在棺外的佛足,對佛陀承諾遵循佛所教的正法傳承後,佛陀才以三昧真火自行荼毗。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個夏季,五百阿羅漢會集於王舍城外的七葉窟,以尊者為上首,主持第一次結集,鞏固僧團。由阿難誦出法(經),優婆離誦出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百結集」,是為《阿含經》的源起。

靈山會上,梵天王持金色波羅花獻佛請法,佛陀拈花示眾,唯有大迦葉尊者心領神會,花為法器,以花說法。今天香港,到處鮮花盛開,在車上,在路上,眼看花影,鼻聞花香,憑花記意,感受著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實相無相,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禪意。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