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新知識,舊行持」──學會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談到佛教與管理,有位法師曾跟我半認真的分享,所有企業家應該向佛陀學習。因為任何成功的企業都没有佛陀二千五百多年的業績,亦沒有佛教遍及全球的覆蓋能力。佛法代代相傳,繼承者不為名利,有時甚至要歷盡艱辛、開天闢地。世界各地的語言文化不同,人的心識更是層出不窮。要順應眾生的根器,八萬四千法門可謂是度身訂造的模範。佛教在世界各地因地制宜,和當地生活文化接軌,但是又不失原有的宗旨和使命,可謂最貼地。

現代企業講究業務模式的標準化和傳承,然而佛教的傳承不需要建基於龐大的方案和架構。西天禪宗始祖摩訶迦葉尊者從佛陀傳承的是不立文字,而是通過拈花微笑,以心傳心。認證的方式不用ISO、Six Sigma那些複雜的凖則和手續。當修行重點是人心的淨化,那些表像化的標準根本不足以衡量内心的歷練和境界──不是用機器可以量度,不是外人可以評頭品足。

正如資深數學家所辯證的方程式是一般人所看不懂,高手過招又怎可以被輕易理解呢?自古以來,最厲害的傳承都是文化、哲學、宗教、家風等精神上的。而最有效的模式是師徒制:從言行身教,由生活上日復日、年復年的歷練。在舂米、喝茶、吃飯之間,師徒可以見到彼此的立體面。見到的不是硬板的理論,而是能因地制宜,懂得應機,懂得「執生」,真正融會貫通的智慧。

正如現代的正念修習課程有不少是借佛教襌修的方法重新包装,舊酒新瓶,甚至要左堆右砌的「借橋」。在傳承的過程中,如何能夠確保不失精髓而又充滿生命力呢?其中一個關鍵是要對前人的智慧有深刻的學習、理解和尊重。有不少管理人或繼承人强調破舊立新,以為自己獨創一派,顯然不明白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緣起無我,前無古人的我見從何而來?靄亭法師「新知識,舊行持」的教誨(弘法利生及化育人才的方法和知識與時並進,行持佛法及化育人心的宗旨始終如一),可説是傳承與創新之間平衡的最佳建議。

觀本法師教授的「五會念佛」亦體現對傳承的重視,他的鉅作《香光閣隨筆》研究一度失傳的「五會念佛」。近800多頁的「隨筆」,是一篇深入的論文。法師以念佛法門的師承考記開首,審查古來種種念佛的方法,再記錄念佛各種殊勝的驗証,進而展開五會念佛源流的考究。承先啓後,觀本法師以前人的智慧為基礎,再深入討論五會新聲念佛的理論和修習方法。法師求學論道的認真態度,對前人智慧的尊重和謙卑,值得我們貪快、貪新、貪即時見效的時代借鑑。

延伸閲讀:

香光念佛──五會新聲念佛法音殊勝 源遠流長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