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從佛教成為「世界宗教」說起──全球視野下的佛教系列(一)〉提及護法尊者(Anagārika Dhammapāla)以佛教徒的身份出席了1893年第一次世界宗教議會(Parliament of world religions),其實也緣於一場佛教復興運動,而這運動跟斯里蘭卡僧團制度演變、殖民地宗教政策,以及跟基督宗教的互動有關。
一般相信斯里蘭卡(Sri Lanka)是東南亞國家當中,第一個從印度傳入佛教的國家。斯里蘭卡位於印度南部的島嶼,在1948年獨立之前被稱為錫蘭(Ceylon)。中國的法顯大師在五世紀到訪這島嶼時,稱之為獅子國。據歷史資料顯示,公元前250年印度的阿育王(King Asoka)的兒子摩哂陀(Mahinda)將佛法帶到斯里蘭卡。雖然從五世紀至十三世紀,錫蘭都多次受到印度教的洗禮,不過,當地主要族群僧伽羅人(Sinhalese)仍大多是佛教徒,只有北部靠近印度聚居的泰米爾人(Tamil)是印度教徒。
十八世紀的佛教重建和僧團制度的恢復
歷史上錫蘭的僧團都受到皇室和農業社會的保護,僧侶一般會住在屬於自己村落的寺廟裏,而寺廟財產均可以由其學生或已出家的親友所繼承,即是俗稱的「子孫廟」;皇室成員亦會送贈土地和勞動力給僧侶。據法顯所記載,僧人一般在寺廟內接受供養,不需要出外托缽。
歷史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佛教僧團的發展都經歷起伏、衰落與改革。自1505年起錫蘭西岸沿海地帶被葡萄牙國殖民,很多漁民都歸信了天主教。在十六世紀的國王Rajasimha I(1580-91)統治斯毀滅佛教以後,十七世紀的錫蘭,經已沒有真正的僧人,只有穿白衣的居士住在寺院守住村落的家產,他們一般亦沒有守獨身。
十八世紀時錫蘭國王Kirti Sri Rajasimha(1747-82)期間支持重建佛教和恢復僧制,直至1753年泰國的僧侶使者被邀請到錫蘭重新授予戒律,當地才重新建立僧團;而泰國的僧團傳統來自緬甸,因此今天斯里蘭卡的僧團傳統仍保有多方面的文化傳承。有趣的是,錫蘭在十一世紀把佛教傳到的緬甸、十三世紀時傳入泰國,然後僧團傳承得以再輸入(re-import)錫蘭。
殖民時期的斯里蘭卡佛教
據學者研究,歐洲殖民時期的傳教士一般都帶有一種基督教優越感。傳教士所形容的東方宗教都是較為「原始落後」,比不上基督宗教。荷蘭佔領下的錫蘭佛教徒被迫宣佈自己是基督徒,因為父母必須到教堂為剛出生的孩子辦理法律上的登記手續,並替他們取一個出於聖經經文的名稱。
1815年,英國開始全面佔領整個島嶼,直至1948年錫蘭獨立為斯里蘭卡為止。英國殖民地政府並未有太多的干預傳統的僧伽羅文化。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經濟也越來越發達。不過,佛教自然地失去了國家(state)的支持和象徵性的地位了。僧團失去了統一性,也會變得較以前鬆散,因為英國殖民地政府不會再像以前的錫蘭王朝一樣,監督僧團的素質,或迫令犯戒的僧人離開僧團。當時從英國到斯里蘭卡傳教的教會主要是循道衛理和聖公會,而傳教的主要途徑是教育、傳道和發宣傳單張──例如每一個傳教點都設立一間小學和培訓師資。
不少學者認為十九世紀是為斯里蘭卡佛教發展的分水嶺,因為這段時期的佛教出現了新氣象。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Colombo)的聖公會主教(Anglican Bishop of Colombo)於1892年就曾指出,當時錫蘭出現了兩種佛教,一種是傳統的佛教,另一種是深受歐洲影響的新興佛教。有學者稱這現象為「現代佛教」(Buddhist modernism)或者「新教化佛教」(Protestant Buddhism),而基督宗教和佛教的互動更引發了一場佛教改革和復興運動,護法尊者(Anagārika Dhammapāla)就是這場運動的重要靈魂人物,下期待續。
參考和延伸閱讀:
Gombrich, Richard F. Theravāda Buddhism: A social history from ancient Benares to modern Colombo. New York: Routledge.
Juergensmeyer, M.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religions. New York: OUP.
Sangharakshit. Flame in Darkness:The Life and Sayings of Anagarika Dharmapala.Trinatha Grantha Mala(中文版: 《我是如何拯救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復興血淚史──護法大士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