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具德普賢如來

我們經常講「佛法在恭敬中求」。「恭敬」,一般出家眾很會把它作廣泛的解釋,認為只要是在家眾,不接受僧眾提出來的意見,就是沒有恭敬三寶。這就是假借恭敬、敬禮之名,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家尊敬。其實,當別人對我們不恭敬時,就應該反觀自照:「為什麼別人不恭敬我?是不是因為我沒有具德?」應該具什麼德?先把範圍縮小來看,自己有沒有具備,恭敬三寶的德?佛寶、法寶、僧寶,沒問題,我們是恭敬的。但是,身為出家眾,自己是不是具備,成為僧寶的條件和資格?這就很重要了。出了家,並不表示什麼都會,是權威了;一個人不會開飛機,就算把頭剃了,出了家,仍然不會開飛機;一個人不會開車,也不是把頭剃了,變成出家眾,就會開車了;一個人不會講英文,也不是頭剃了,馬上就會講英文。外在的知識、常識和技能,與成為三寶裡的僧寶,是沒有關係的。當然,有這些知識、常識、語言、技能做工具,是有助於修行,但是,也可能成為修行的障礙──所知障,是各有利弊得失的。

如何「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可以分幾方面來說明。所謂「具德」,就是必須具備福德圓滿,才叫作具德;也就是要明心見性、要有大開悟,要有「自然的智慧」。什麼叫作「自然的智慧」?可以把它比喻成,像虛空一樣自然的智慧,也就具備了「摩訶」及「大圓滿」的意義。這裡講的「具德」,是具備了大圓滿的意義,大圓滿是比虛空還大的。當虛空中飄進了烏雲,虛空會受到干擾、影響嗎?會生起連鎖反應嗎?當我們在地上走、在虛空過,大地、虛空有沒有責罵我們,「你今天沒有精進修行,不讓你通過」?或者「你今天比較精進,所以,你的腳每踏出一步,前面就出現蓮花,右腳走出去一朵蓮花,左腳走出去也一朵蓮花,左右腳走出去都是蓮花」?有沒有這樣?事實上,虛空是不會受干擾、影響的。有句話說,向人家吐痰或罵人時,就像對虛空吐痰一樣,會「反墮其人」,會「噴到自己」,虛空是不會受到干擾、影響的。

自然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如實的反映,把事相呈現出來,不做連鎖性的反應,僅僅是呈現而已。就像有些同學,從別個佛學院讀到這個佛學院,轉來轉去,從別個道場來到這個道場,從那個教室走到這個教室,走來走去,整個虛空都沒有受到干擾,只是讓大家如實的,在其中來去表演而已,沒有罣礙,沒有執著,沒有認為有那個地方,不能讓誰通過。這就是沒有任何執著的智慧,也就是自然的智慧。

這種福德圓滿的自然智慧,是本來就已經具足,不是去修才有的,只因為我們被污染了,所以認不出來。只須把所受的污染消融掉,讓自己回到本來的狀態,它就會顯現。我們不是經常在講「吉祥、吉祥」?佛教講的吉祥,就是要「具德」,具德就吉祥,吉祥就是具德,圓滿具足了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就叫作吉祥。《喜金剛續》裡說的「師利、師利」,就是無二智,也是「吉祥」的意思,也有功德殊勝的意思。殊勝,包括了殊勝有寂,「有」與「寂滅」的吉祥,也就是輪迴有趣與涅槃寂滅,都現出空與方便的無二智慧,那就稱為吉祥。吉祥就必須要具德,所以,我們要敬禮具德的普賢如來。

我們總是要求人家恭敬三寶,而且,把恭敬三寶套用在自己身上。其實,人家恭敬不恭敬三寶,是人家的事,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具德?有沒有具足僧寶的德行?所以,要反觀自照來修行。我們不可能因為,被人家恭維了一句話,就馬上變成圓滿具德了,例如人家對我們說:「你實在很殊勝、很有威德、很有福報、很圓滿。」「你是上根利智,馬上可以大開悟了。」這樣一恭維以後,我們就馬上具德了嗎?沒有用的,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有實實在在自己去修行,才有用;自己不去修,是沒有用的。台灣現在的佛教界,就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出家眾不知道,恭敬三寶的真正意義,只會一味的要求,在家眾要恭敬三寶,而在家眾也糊裡糊塗的,不知道恭敬三寶的真正意義,以為唯唯諾諾,順從出家眾講的每句話,把它當作聖旨,就叫作恭敬三寶。這是錯誤的哦!

恭敬三寶,是要透過聽聞、思惟佛陀講的法,以僧寶作為模範,透過修行來調整自己妄心的起伏不定,才叫作恭敬三寶、敬禮三寶,否則就不是。在學院裡,就有過這樣的現象,例如愚僧經常,用很簡單的兩、三句話,把修行的訣竅說給大家聽,大家聽了,就覺得不稀奇、不重要,把它當作耳邊風,「院長講的這些,我都懂,我都聽過了。」看過《禪觀有情世界》後,也都說:「書裡面的每個字,我都懂。」「整本書裡不同的字加起來,也沒有超過兩千個字啊!這有什麼學問?」我們就是不懂得在恭敬中求法,才會把書束之高閣,丟在一邊,而一聽到要上「大圓滿」的課,大家就很興奮、很高興,「哇﹗這個課一定很棒,一定可以使我馬上大圓滿。」從開始講課到現在,大家也覺得,好像已經有一點大圓滿了,其實還差得遠呢!聽幾堂課就大圓滿了嗎?假定那麼簡單,很多人都要拜你們做師父,請你們上課了。

「普賢如來。」「普」就是遍一切法,無所不在。當遍一切法時,是沒有時空隔閡的;也是因為沒有時空的隔閡,才能遍一切法。就像佛陀,雖然示現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但佛法仍然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空,超越一切時空,所以,我們現在才能回到佛陀的懷抱,用法來與佛陀相會。那麼,要怎樣遍一切法?就是三世沒有變遷,過去、現在、未來,從來沒有變動過,即使這一世出生為人,也沒有變動過;死了再投胎,也不會變動。我們的本性一直跟著自己,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下地獄,跟著我們,進天堂,也跟著我們;成佛,是這一個,不成佛,也是這一個;要跳出六道輪迴、要成佛,都是這一個,這就是我們的自性,只不過我們不認識而已。只要認識它,它就遍一切處、三世無變遷,陪著我們生生世世流轉,就算我們投胎為一頭牛、一頭豬、一個人,或者一條蟲,都是這一個,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這個「普」是遍一切法,三世都沒有變遷過,不管在任何境界中,它都沒有離開過。

「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由妙賢(妙善)而不動。」我們都沒和密意相應,才會很怕輪迴。但是害怕輪迴,還比不上害怕現在就死。會怕死,是怕會離開這個軀體,怕這個肉體不再是我的,所以就很執著這個肉體。其實,這個肉體有什麼稀罕、稀奇呢?只是心一旦進入這個軀體,就不容易出去了。例如請解剖醫師把我們解剖看看,從頭髮、指甲、皮膚、骨頭、眼睛、耳朵、鼻子,一直解剖到最後,能解剖出一個「我」嗎?但是,我們偏偏執著,這身體裡面有一個「我」;明明在這個身體裡面,找不到一個「我」,偏偏聽到被人喝斥一聲、罵一下子,喝斥的人、罵的人還沒到眼前,只不過是聲音傳送過來,就受不了了。在齋堂用齋時,本來是「五爪拿飯碗」(台語),看到別人用眼睛瞄我們一下,馬上就知道自己沒有「龍含珠」,即刻就緊張起來。為什麼會這樣?

參話頭,參「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密意」又是什麼?透過大圓滿法的修行,就能了知本來面目或密意是什麼。在《六祖壇經》裡,惠明法師為了搶衣缽,而追殺六祖,六祖跑不動了,就把衣缽放著,惠明法師伸手去拿,卻又縮回來,說:「我是為法來,不是為衣缽。」六祖問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什麼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密意就在這裡。就是因為不認得本來面目,我們才會這個殼子鑽完了,又鑽那個殼子;鑽完了這個人形殼子,不知道愛惜,還想將來能鑽到那個披毛戴角的地方去。但是,惠明法師有沒有開悟?沒有!所以,他才又問六祖:「有沒有更秘密的呢?」六祖答:「密在你的心中。」密意,就是指本來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是「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我們的身與智,從來沒有離開過,也從來沒有聚合過,它根本沒有變動、變遷過,這是在解釋「普」,是根據我們的體性、性體來解釋的。

「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如果分基(體)、道、果來解釋,是包含了哪些意義?《功德藏疏》說,大圓滿可以詳細的分為基、道、果三位,就是基大圓滿、道大圓滿、果大圓滿。「基大圓滿」是指在本來就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如來藏體性中,所有輪迴涅槃的法都是圓滿的,都是如夢所現,如夢幻泡影,是以「無」來顯「有」的;「有」是因為明體中的我執所生,除此我執,即為「無有」。涅槃諸法,就像太陽和陽光能夠自然的任運;太陽與陽光是一體的,陽光從太陽出來,太陽就是「體」,陽光就是照明,是「用」,體、用能夠自然的任運,就稱為「圓滿」。「有」就是輪迴,「寂」就是涅槃,有、寂能夠自然任運,就是一種自然的智慧。這種自然的智慧,遍一切處、一切時,就稱為「大」。

「道大圓滿」是指心及心所法,同樣都能消融在法界,而離開戲論。只要能離開戲論,就會自然產生智慧出來,而遠離一切造作,超越卜度、臆想的相續。假定沒有任何的造作,所有的污垢自然就會離開,它的道與果及所有的法,就能任運圓滿。也就是說,能淨除覆蓋如來藏的煩惱障及所知障,達一切乘究竟之道,就叫作「道大圓滿」。

談到戲論,就像演戲一樣,世間的人在演戲,我們現在,就是在演目前自己的角色。但是,演歌仔戲或舞台劇的人,是依照劇本來演戲,做種種動作、講種種對白,主要是讓看戲的人,感到很歡喜而已,並沒有實際的意義。我們的妄見也是這樣,在產生妄見時,就叫作戲論。我們經常掉入戲論裡,而不自知,所以,要遠離心和心所法,讓二者都消融在法界裡,然後離開戲論,自然的智慧就會產生。自然的智慧一產生,就是大圓滿。我們有沒有大圓滿,自己會很清楚。例如當看到一件事、一個現象,就會去猜測為什麼會這樣,但事實上,這件事、這個現象的原因,我們不一定會知道,一切都是自己推敲出來的,所以,才會有自己的感受。假定有另外一個人,看到同樣的現象,他也會去推敲,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現象,結果,這個人猜測的與其他人猜測的,通通都不一樣,這就是戲論。

我們都被幻化的表相所覆蓋、蒙蔽著,以自己的妄見來認定一件事,這就是「戲論」。例如禪七時,我們會找一天晚上,把所有的燈熄掉,只留一盞小燈,讓學員在「暗濛濛」(台語)的禪堂裡,漫無目的地走,走著走著,然後,讓他們對目前的境界發表感想,有的人說「漫無目的」,有的人說「像孤魂野鬼」,有的人說「這個境界很悠閒」,有的人說「快成佛了」等等,通通不一樣。明明看的境都一樣,透過不同人的眼睛、耳朵,看了、聽了以後,再經過心的判斷,講出來的都不一樣,這就是戲論。又如我在這裡,講了一大堆話,每個人聽了以後,聯想出來的也都不一樣。假定要每個人,拿一張紙寫下對「戲論」的想法,一定也通通都不一樣。明明聽到的是同樣的話,為什麼想出來的會不一樣?就是因為有妄見,而且被表相給迷惑住,又沒有能力穿透,看不到事實的真相。當看不到真相而自以為是時,就是掉入戲論了。所以,要離開戲論、遠離造作,才能超越臆想的相續,產生自然的智慧。

在《禪觀有情世界》裡提到,我們最大的苦惱就是,憶念、憶想過去的事情,或者作未來的白日夢,把心投入過去,或者丟到未來,然後再投到現在,對現在的境界,又去預測、推測,苦惱就從這裡生起,這樣就不能「大圓滿」了。所以,只要把《禪觀有情世界》裡講的,全都修好,就能修大圓滿了。但是,現在的人很奇怪,明明白話文每個字都看得懂,大家偏偏不喜歡修,反而喜歡修看起來、唸起來都不懂的。例如「說」就用「說」,它偏要用「云」。「如來一子本續云」中的「如來一子」,明明就是佛講的經典,偏要寫成「如來一子」。讓大家看不懂,而覺得「哇!太有學問了。這個太棒了。」就是這樣,現在的人就喜歡那個,看不懂、聽不懂的,然後說:「這個法講得很好。」對於講出來都聽懂的,一聽就想打盹。有這樣的心態,就很難任運圓滿。

「果大圓滿」是說,在本明的自性中,當障礙的穢垢清除,而得到清淨時,一切的身及智無離聚而圓滿,也就是透過修行,頓証「斷」、「証」、「事業」三大自性的圓滿,所以稱為「大」。果大圓滿能離一切蓋障,讓心光顯露出來,產生自性自然的智慧,這就是果的大圓滿。

以基、道、果,來解釋「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具德」就必須具備自然的智慧,完全沒有執著。而要達到自然的智慧,就要敞開心胸、把心擴大,大到比虛空還要大,這種自然、毫無執著、能包容一切,也不會受干擾、障礙,不會產生任何阻礙,而呈現洞然透澈的狀態,就是自然智慧。具德,就是要具足這種自然的智慧。

假若以基(體)來解釋,「普」就是三世都沒有變遷,過去沒有變動,現在也沒有變動,未來死了沒變動,即使再受生,也沒有變動。我們有沒有變動過?有。因為我們是輪迴來的。不過,也有人可能不是輪迴來的,而是乘願再來的。有些人問我:「你是怎麼來的?」我說:「我是隨業力輪迴來的,不是乘願再來的。假定是乘願再來的,心量絕對不只這樣而已。」我們要「廣大此心境」,才能「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由妙賢而不動。」

「妙賢」也可以稱為「妙善」,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境界,就叫作「妙善」。「敬禮具德普賢如來。」「敬禮」是什麼意思?就是要了悟此義,了悟「具德普賢」的意義。從體性上去了悟這個道理,才會與「體」相應,這才是真正對佛的供養,這叫作法供養。我們通常講的供養三寶,是要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而現在很多人供養三寶,都以為把錢拿出來就沒事了,回到家照樣打孩子。在學院裡,上課時也講要供養三寶,但下了課,進了大寮,就開始計較誰不做事,午齋吃得不滿意,也去大寮批評一下,這叫作供養三寶嗎?不是耶!供養三寶,是要了悟敬禮三寶之意,了悟真正對佛的供養,就是法供養。當透過法的修行,讓自己有所成就,真正了悟法的真義,就是最大的供養,是真正的敬禮。我們有沒有這樣真正的敬禮啊?「大圓滿禪定休息清淨法門」首先就教我們要「敬禮」,敬禮是什麼意思?就是要如法去修行,這樣的敬禮和供養才是真的,否則就不是真的。

若以「與道合解」來講,「具德」是什麼意思?就是把自性菩提心也放下,這就是「法身密意也」。也就是把我們的自性菩提心、大悲心,完完全全的放下,連「放下」也要放下,連要「空的」也空掉,這就是法身的密意。

「密意」有兩層意義。第一層的密意是「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第二層,是更進一步的與道相應,也就是法身的密意,就是自性菩提心也要放下。有些人一開始學佛,就處處看人家不順眼,看人家什麼都不對,只有自己對,大家都不如法,只有他如法。尤其有些想要出家的人,看到有些法師不如法,就說:「這個人不如法」、「那個人不如法」、「這個道場不是我要修行的地方,我不能在這裡出家。」然後到別的地方,又看到別人不如法,因此整天說:「這個地方不如法」、「這個不對」。他永遠只看到別人的不對,從來看不到自己的不對,只好三世輪迴,流轉好幾世、好幾劫,一直在找別人的不對,而自己的不對,就這樣把他拉去,出生為狗、為貓,這就是因為,他沒有把自性菩提心放下。

以「道」來講。「普」就是在任何時刻、分分秒秒,都要停留在具德的境界裡不離開。「賢」就是「未離法身境中顯現一切有情本自解脫大圓滿境界也」,也就是停留在証悟的境界不離開。所以,普賢如來也是普賢菩薩的,現量証及現量境。普賢王本初的佛名,就是「桑傑袞杜」;從一切兩執錯誤中覺悟為「桑」,無二智慧自性的擴展為「傑」,無餘的密意為「袞」,向一集中為「杜」,「桑傑袞杜」或「桑傑,」就是普賢王如來的藏音名號。我們若達到這種境界,而且分分秒秒都不離開,就是自性菩提心放下的境界,是不離開法身境所顯露出來的,一切有情本自解脫大圓滿的境界。  

宇宙萬物都是唯心所造,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是如來自性的現量,而我們的身心,則是阿賴耶識的現量。其實,我們的自性,根本就沒有離開過這個法界,而在法身境中,顯現的一切有情,也只是自然的顯現。我們本來就在解脫中,根本不必再求解脫,包括連要求解脫的心,都不需要有,這時才能達到「普賢」的境界,就像三祖請求二祖為他解縛(即解開結惑),二祖說:「誰把你綁了?」三祖一聽這句話,就開悟了!

我們的心也經常打結,但是,假定我也向大家講:「誰綁了你啊?誰把你捆了啊?」大家聽了,會不會開悟呢?明明知道自己打了結,偏偏又很喜歡打結。所以,要達到「普賢」這個境界,就不應該有所求。本自解脫的我們,之所以不能解脫,就是因為自己綁自己、自己捆自己。所以,不必求什麼,靠自己來解脫,才叫作大圓滿,才能達到大圓滿的境界。

精進、勤奮的修行,而達到法爾境中,就叫作「敬禮」。我們在供養法,在敬禮、禮佛、禮法時,並不是用頭在敬禮,不是把頭拜下去就是敬禮,而是要時時刻刻,都把身心投入精勤的修行中,讓自己能達到法爾境界。透過這樣的修行,才能表示我們對「法」的敬禮。從這樣的解釋,就能知道要以什麼態度,來修「大圓滿」。就像上課前都有敬禮,有起立、問訊,但這些都只是外表的敬禮,當老師在台上講課時,我們卻在台下一直打哈欠,沒有把法聽進去,沒有去看自己精進的「自性菩提心」,這就是沒有敬禮、沒有恭敬法。所以,徒具形式的敬禮,是不能產生道交相應的。

從「與果合解」來了解。「具德」是無始本覺的,所謂無始本覺,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是本來就已經具足,所以叫作本覺。也就是說,透過大圓滿的修行,証到了果位,這種果位必須是,具備福德智慧都圓滿,才可能証到「本覺」的境界。本覺的境界,是指本來就覺悟的,就如「佛」,「佛」就是覺。我們雖然本來就覺,但還是要透過修行,才會覺悟,這並不表示,我們本來沒有「覺」,我們的佛性仍然是在的。那麼,這個本覺的自性,到底是什麼?就是「生死涅槃諸無上達到。」無始的本覺就是在「生死涅槃無上達到」。也就是說,有生死時是凡夫,涅槃時就是佛,凡夫與佛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這一體兩面要如何修,才能達到無上的修持、無上的智慧、無上的功德呢?這就要藉大圓滿的修持了。

「而于頓成寶秘密孔中。(法身中)內明身智無離聚而住者也。」這就更深一層,也就是到,能立地頓悟成佛的奧秘了,而到達這個秘密的「孔」,就叫作法身境界。這個「孔」是指什麼?身體裡有一個秘密孔,把它打開後就能徹悟,這是一個大秘密。這個大秘密在哪裡?就在「內明身智無離聚而住者」。我們可以修心地法門、念滅處等法門,當停留在念滅處時,哪裡還有身智的離聚?當安住在沒有離聚的地方,就可以「成佛」了。達到「內明」,就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內心本自具足的光明,無離聚而安住,這就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樣的。密宗的修持,就是要靠修脈輪,來打開這個秘密孔;而藏密氣功的修持,更是專門談,如何打開脈輪,以及怎麼修脈輪、修身、修心、修氣、修明點等。  

提到普賢的意義。「普者。于彼境中示密嚴具五決定莊嚴者也。」「彼境」是指頓成境,就是即刻顯現出來的境。「五決定」是指五圓滿,就是一處(必為圓滿佛剎),二上師(必為佛),三眷屬(必為菩薩聖眾),四法(必為大乘教法),五時(必為輪迴未空,不取涅槃),這五種決定都能夠莊嚴「彼境」。「賢」者,「由彼境中以大悲心變化六能仁。」因為大悲心,而變成六道眾生來度眾,這樣就成佛了嗎?事實上,佛菩薩度眾生是比凡夫還忙的。我們往往自己做一點事、出一點坡,就覺得很忙很忙,就不能用功了。但是,像觀世音菩薩,聞聲就要去救苦救難,單是學院每天發出的求救聲音,就夠觀世音菩薩忙的了,何況還有六道眾生等著度,忙不忙啊?觀世音菩薩比我們忙幾千萬億倍,都不覺得忙、不覺得苦,而我們做一點小事情,就發牢騷、就生氣、就鬥來鬥去,這就是沒有「賢」。賢,是「由彼境中以大悲心變化六能仁。」要來調伏六道眾生,在六道中度化眾生。像地藏菩薩發願在地獄度眾生,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救難,就是因為祂們能在污穢裡,化為「六能仁」,才能在六道度眾生。所以,「敬禮者」就是「恭敬獻呈也」。什麼叫作「恭敬」?就是要像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這樣,才叫作「敬禮具德普賢如來」。我們供養三寶,有沒有修到這樣啊?能不能在六道眾生裡救苦救難,而不起煩惱心、不產生任何問題?

自性本寂離戲之空界。頓成身智自性極妙嚴。諸作千光照攝調伏界。佛子智悲如日喜頂供。為諸賢劫異生眾。由於其道解脫城。決定超出之法者。明此自性大圓理。清淨車輅之解釋。夫一切如來廣大聖言之頂尖者。是自性大圓滿法門故。其理真實。然於一凡夫實解如何受持次第。使達到所謂大圓滿禪定休息究竟故。所以用此解釋明白指示要門之理也。今初敬禮。

繼續再廣說「敬禮」。什麼叫作「敬禮具德普賢如來」?

龍清巴尊者這樣論述說明「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在密宗裡,莊嚴頂禮佛和上師是很重要的。有些出家眾很喜歡別人跟他頂禮,但是,要讓人家頂禮,要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成就?有沒有具德?有沒有像「敬禮具德普賢如來」所講的,具備種種威德、成就?假定修行有成就,自己証得法身空性,自性也就起用了。自性起用到什麼狀態呢?要像太陽一樣,能夠照耀萬里晴天,照遍三千大千世界,身智的莊嚴才會出現。所以,必須要超越色界天,自性才能莊嚴,才能成佛。我們的莊嚴,靠什麼來成就?自性本來就是寂靜,本來就沒有生死涅槃,離開這些戲論、妄見,進入空性裡,我們的身智自性,自然就會極妙莊嚴起來。

我們都想要莊嚴自己,但是,臉都是臭臭的,稍微做一點工作、出坡,就不高興了;或者,聽到別人稍微批評自己,嘴就翹得高高的,吊上兩顆上回學院供養倫珠梭巴格西的大蘋果,都還不會掉下來,好像有人欠自己幾百萬、幾千萬,沒有還一樣。連色身都沒有辦法莊嚴,哪有辦法莊嚴三千大千世界,產生妙用?  

氣色的修行是滿重要的,要把氣色修到「諸作千光照攝調伏界。佛子智悲如日喜頂供」。「千光」不是一千個太陽,而是太陽另一種含意深遠,又很好聽的名字。不是一千個太陽哦!假定要一千個太陽,當然也是不難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也可以有千江日啊!假定沒有千江水,排一千個臉盆水,不就有千日了嗎?其實,在佛陀的宇宙觀裡,「千光」就表示無數量的太陽系,以目前的科學研究即可印証。「佛子智悲如日喜頂供。」「佛子」是指佛說的教法,結集成的經典,它所具備的智慧和大悲心,就像太陽般的照射,並供養一切法界,沒有任何分別心。太陽不會因為某人是殺人犯,他走到哪裡,就讓哪裡都暗暗的;也不會因為我們虔誠的拜佛,走到哪裡,它就照到哪裡。

為什麼要「喜頂供」呢?就是為了「諸賢劫異生眾。」在一切劫數中,諸賢聖都能用一切好的清淨法門,來修行及度化異生眾。「由於其道解脫城。」透過修習「大圓滿清淨解脫法門」獲得解脫,而能「決定超出之法」,超越一切的執著。假定不能明白自性的原理,當然就不能了解、受持,法的整個次第,也就很難達到「大圓滿禪定休息」的究竟。所以,為了讓凡夫達到「大圓滿禪定休息」的究竟,龍清巴尊者才講出更明白的道理。而為了要說明這些方法,連龍清巴尊者在造論時,也都「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尊者本身,已經得到大圓滿法的傳承,透過修行也得到大成就,為了要讓一切劫數中的賢聖眾生,也能明白知道這種修行次第,並依樣畫葫蘆的去修行,尊者才把大圓滿法詳加說明,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得大解脫。「夫一切如來廣大聖言之頂尖者。」上述大圓滿法的義理,是非常真實的,依此軌道修持,可獲得解脫究竟,這是如來廣大、殊勝、無上、頂尖的聖言量。

為什麼要「休息」?諸佛菩薩為了度化六道眾生,而忙來忙去,需不需要休息啊?不需要的,因為諸佛菩薩已經休息在這其中了。但是我們呢?為了忙著要去輪迴,在六道中滾來滾去,一下變豬,一下變狗,一下變人,一下變比丘,一下變比丘尼,一下變在家眾……變來變去的。我們很會玩把戲,也忙得團團轉,滾來滾去,忙得不得了,我們才真正需要休息。禪宗有一句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真的放下了,就可以停止六道輪迴,就能夠了生死,這時就叫作「大休息」。只要能夠了脫生死,就叫作真休息;而在沒有了脫生死以前,我們一直忙得不亦樂乎,經常說要離苦得樂,卻偏偏在造苦的因,不造樂的因,所以才忙得不得了,忙得不亦樂乎,還自以為很忙就能解脫。其實,都是忙著在六道裡打滾。

讓自己狂心頓歇,是很重要的。我們的心真要大休大息,就要放下。要看自己有沒有放下,就要看《禪觀有情世界》最後一篇〈狗子與佛性〉,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跟「看破」、「放下」、「自在」(三隻狗的名字)一樣,忙得團團轉?是不是處處你爭我奪、與人交諍?也就是交互爭奪,有語言上的諍奪、肢體上的爭奪,吵吵鬧鬧、打打殺殺。假定是,狂心怎能歇啊?所以,要了解心性。一旦了解自己的心性,自然就能放得下,不然,就永遠放不下。其實,把《禪觀有情世界》全都看通了,不管是大圓滿、念滅處、四念處、白骨觀、或者數息觀等等,通通都會懂得怎麼修。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休息」,要讓狂心歇息。

在學院裡,大家都想讀「禪門專修部」。為什麼?因為可以不交週記、筆記,不必考試,每天只要進禪堂打打坐,應付應付,至於在禪堂裡,胡思亂想些什麼,也沒有人知道!這叫作狂心頓歇嗎?其實,那還是在忙,忙得不得了。所以,要修「禪門專修部」,就要狂心頓歇,不胡思亂想,把一切放下、放下。大家有沒有放下?怎樣放下啊?連現在都還忙著抄筆記,那有放下?眼睛都還忙著看書,那有放下?這些其實都是攀緣,並沒有放下。在禪宗裡、在大圓滿裡,都是講頓悟的,說放下,就放下,不是手上接受了供養,嘴裡拼命說:「不用!不用!」「放下!放下!」偏偏就把供養,放到自己的口袋裡。到底放下是放到哪裡去了啊?放到口袋裡,也叫作放下嗎?這樣,是不能超出三界的。

真正停止輪迴的流轉,才叫作「休息」。也就是說,在意念之間停止生死輪迴,才能超三界,才叫作真正的放下。過去所教的念滅處、境滅處,甚至觀肉團心的修法,都是要讓狂心頓歇。所以,要修大圓滿,只要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觀心品〉修會了,大圓滿自然就會修;〈觀心品〉看懂了,大圓滿法自然就看得懂。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