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敦煌說不完的二千年故事

另一件備受矚目的展品是第158窟的涅槃像,原長15.8米,複製品雖然在長度上差了一點,但同樣攝心震撼。
另一件備受矚目的展品是第158窟的涅槃像,原長15.8米,複製品雖然在長度上差了一點,但同樣攝心震撼。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也是佛教入華的重要地點之一。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敦煌──說不完的故事」於日前開幕。館方希望透過展覽,跟大眾細訴敦煌石窟豐富的內涵與人間情味。佛門網邀請到博物館的助理館長伍志和先生為我們介紹這個盛大的展覽。

「敦煌是個龐大的寶庫,要靠大家來發掘。其實不止壁畫上的內容,連整個洞窟、甚至是一直以來努力保育敦煌的研究人員他們本身,也包含著一個又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是窮盡一生也說不完的。」當問及為何會採用「說不完的故事」作名稱時,伍館長如此答道。

洞中自有天地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內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石窟,有見及此,展館裏有三個原大尺寸的複製洞窟,分別是第3、220及275窟。先說第275窟,此窟建於十六國晚期的北涼時期,是莫高窟現存時代最早的洞窟之一。在正壁中央有一尊交腳彌勒菩薩像,面相莊嚴;而北壁及南壁分別繪有一系列的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出遊四門」,前者描繪了佛陀於過去生尚未成佛時的種種事跡,例如毗楞竭梨王釘千釘、虔闍尼婆梨王身剜千孔燃千燈、尸毗王割肉餵鷹等,後者則記錄了釋迦牟尼為太子悉達多時曾四次離開宮殿出遊,先後遇見老人、病人、死人及僧人。可惜南壁的壁畫損毀了,現在已看不見老人和僧人的部分。伍志和表示,「有人認為洞窟代表了佛陀過去(本生故事)、現在(出遊四門).未來(彌勒像)三世,這個說法頗有趣。」

第275窟內的交腳彌勒菩薩像
第275窟內的交腳彌勒菩薩像
佛門網邀請到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助理館長伍志和先生為我們介紹這個盛大的展覽。
佛門網邀請到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助理館長伍志和先生為我們介紹這個盛大的展覽。

第220窟是以經變畫為主,甚麼是經變畫?「就是把經文以圖畫形式呈現出來。我們特意挑選此窟,因為它是初唐時期首個整壁都繪有經變的洞窟。」伍館長說。窟裏共有藥師經變、維摩詰經變及西方淨土變三幅壁畫。值得一提的是,經變中展示了不少中土和西域樂器,其中藥師經變內有一支二十八人的樂隊,你可以看到樂手在吹奏造型為六瓣花瓣的花邊阮、多為宮廷宴樂之用的敲擊樂器方響等,饒有趣味。

至於第3窟的焦點則是兩幅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千手千眼觀音是觀音菩薩的其中一個化身,初見於密宗經典,後來在漢地甚為盛行。伍館長介紹時說,這是敦煌唯一一個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兩幅觀音畫功非常細緻,是難得一見的佳品。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正壁的位置空了,伍館長補充,原本那裏有一尊觀音像,但有學者認為那是後期清朝時加上去的,並非當時元朝便存在的。既然有爭議,所以這次沒有把它也一併複製。參觀者甫進入這三個複製洞窟,便會聞到一陣強烈的泥土味,「我們把真正的敦煌泥土塗到壁上,這是為了讓人有親臨其境的感受。」

更別有攝人心處

另一件備受矚目的展品是第158窟的涅槃像,原長15.8米,複製品雖然在長度上差了一點,但同樣攝心震撼。此涅槃像神情安詳,充分體現出「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喜悅。像後牆壁繪有壁畫,包括十弟子舉哀圖──大迦葉放聲啕哭、阿難幾欲昏倒;各國王室舉哀圖──西域王公大臣傷心得引刀刺胸剖心、割耳切鼻,幅幅意態悲傷,盡見畫師功力。「其實整個涅槃像我們是分成四個部分運送過來,然後在館內才組裝。最美妙的地方是你不會看見接合位置在哪裏的,工程人員同樣在上面塗上敦煌泥土,可謂手工精湛。」伍館長說。

由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長常書鴻臨摹的「九色鹿本生故事」。
由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長常書鴻臨摹的「九色鹿本生故事」。

館方亦展出不少獨立壁畫,如由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長常書鴻臨摹的「九色鹿本生故事」。九色鹿的故事見於《佛說九色鹿經》,講述九色鹿拯救了一名溺水者,牠希望溺水者不要將牠的行蹤告知他人,但後來那人還是背叛了九色鹿,並引國王來圍捕牠,後來九色鹿將事情的經過說明給國王知曉,國王深受感動,下令不淮再捕獵九色鹿,而溺水者亦因食言而渾身長瘡,滿口腥臭。壁畫將故事如實呈現,並採用連環圖形式,「畫師用了話分兩頭的方法,故事分別從一左一右向位於中央的高潮及結局發展,甚為特別。」

另外一幅精品則是由第二任院長段文傑臨摹、位於第130窟的供養人畫像「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我們站在敞大的畫像面前,仔細觀看這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從伍館長口中得知,原畫已經受到嚴重破壞,幾乎不可辨認,但段院長憑驚人的毅力,終於將此作復原。畫中都督夫人帶領兩位女兒及九位奴婢,她們穿不同服飾,髮型、化妝等不盡相同,此畫集唐代仕女及侍婢服裝打扮之大成,具有史料價值。

同場展出的還有西夏文《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敘利亞文的聖經《詩篇》殘卷等珍貴文獻,讓參觀者一窺平時難得一見的西域藏品。當然少不得了敦煌開拓者們的足跡,自四十年代起,不少年輕人遠赴大漠,加入臨摹壁畫、彩塑和研究石窟的行列,他們對推動敦煌文化傳播,起著巨大的作用,伍館長表示,對這群為保育而默默付出的前輩致敬,也是展覽的其中一個重點。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